清華北大,就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它們既是中國最好的大學,當然也是中國最好大學的代名詞。所以,走進清華北大,就是走進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走進清華北大,是所有家長和學子的共同愿望。而怎樣走進清華北大,卻是所有家長和學子永遠待解的心結。吳曉軍的著作《走進清華北大》,讓我眼前一亮。這部著作,在解開家長和學子怎樣走進清華北大的心結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細讀之余,也激起了我探討的熱情。一、家長的心態(tài)和引導,是孩子走進清華北大的基礎調查顯示,清華北大學生的家長,即使是一字不識,或家境貧寒,也會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自強不息。他們相信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總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知疲倦地勞碌著。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夠把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吳曉軍在《走進清華北大》中提到:“如果你讓別人造船,請別急著給他們材料,而是先讓他們看海,激起他們對海洋的強烈渴望。”他在《走進清華北大》中采訪的驕子馬牧青初中畢業(yè)的暑假在父親的帶領下瀏覽了北京大學。當時,她對父親說:“今天,我是以游客的身份走進北大的;三年后,我要以北大學子的身份走近未名湖?!惫唬缭敢詢?。我在全國各地為學生家長做免費公益的家庭教育指導演講時,常講我朋友老趙的故事:老趙兄弟姐妹五個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要知道,像我們這個年齡,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那絕對是鳳毛麟角的。我曾經要老趙解釋個中原因。經過一段時間思考,他告訴我這么個事:他父親年輕時是縣供銷社經理。單位有輛舊吉普車。每到寒暑假,父親就開著吉普車帶著他們出去旅游。他們吃的,是母親做的干糧;喝的,是用行軍壺帶上的母親燒的白開水;住的,是最廉價的旅社。他們旅游的,不是名山大川,不是名勝古跡,而是全國各地的名牌高校。到了南開大學,父親告訴他們,周恩來就是這學校畢業(yè)的;到了上海交通大學,父親告訴他們,錢學森就是這學校畢業(yè)的。他們兄弟姐妹五個,在初中畢業(yè)之前,全國的著名高校,他們都去旅游過。每到一所高校,父親最關注的是宣傳欄:國家的哪個領導人是這所高校畢業(yè)的,或者某某科學家、學者、作家是這所高校畢業(yè)的。所以,他們回家之后,不用父母督促,都很自覺地學習。因為他們知道,不好好學習,考不上重點大學,是成不了心中的偶像的。也許正因為此,他們五人都是名牌大學畢業(yè)。是啊,帶著孩子游高校,或者讓孩子看看《走進清華北大》,也就相當于先讓孩子看海,激起他們對海的強烈渴望,再給他們材料去造船。
二、孩子個人的心志基礎,是其走進清華北大的決定因素其實,才出生的嬰兒,如果都能夠接受科學的教育,每一個人都可以走進清華北大,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就毛澤東、周恩來、錢學森、袁隆平一樣的事業(yè)。遺憾的是,“與我們本來應有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現(xiàn)在只利用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大多數(shù)人的潛能,在一生中都沒有發(fā)揮出來――出生時從父母那里獲得,死亡時又帶進了墳墓。要讓孩子發(fā)揮潛能,走進清華北大,除了父母的影響之外,孩子個人的心志是關鍵。一個從小立大志的孩子,會自覺地向才志遠大的伙伴看齊,遠離才志平庸的孩子,自覺地擋住外界的誘惑。他在理想沒有實現(xiàn)之前,會一直奮斗著,同時收獲著。成功之后,他會向著更為高遠的目標前進。這樣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規(guī)模也往往比較大。而一個沒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規(guī)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業(yè)成就。因為他們做任何事情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滿足,小富即安,裹足不前,不再有進取之心。他的人生走不遠,也飛不高。因此,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胸襟、氣度和魄力,注意引發(fā)孩子對偉大、高尚的追求和向往,培養(yǎng)孩子從小嚴格要求自己,以古今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編織自己童年的夢。真正成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孩子的“志”立好。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通過身教言傳、潛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個童真的“夢”。以后隨著知識的增加,眼界的擴大,便慢慢地形成一個畢生為之奮斗的人生理想。這個理想之前的童真的夢,便是所謂的“志”。偉大而明確的目標是產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礎。因為,“有了偉大的目標,你就會把艱苦的勞動當作休息?!比绻麤]有志向,沒有目標,何來恒心和毅力去忍受走向成功的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千難萬險呢?一個孩子,如果知道了讀書是他成就理想的必由之路,懂得讀書對于他成就人生的重要作用,他就能以學為樂,能把艱苦的攻讀當作休息,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學有所得。雖然獲取知識的過程有時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學習過程中,是能夠不斷體驗到取得進步的成就感的,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各種分心的事情時他就能夠主動克服,堅持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或目標。而一個具有消極被動的學習心態(tài)的孩子,會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就會采取逃避或抱怨的態(tài)度,而不會主動去尋求解決辦法,學習獲得成就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也就無從說起,學習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吳曉軍在《走進清華北大》采訪的驕子喬雪園出生在河南,成長在北京,考上清華北大就是他“從小到大的夢想”,也許正因為此,他最終考上了北京大學。
三、學校和老師,是孩子走進清華北大的土壤和園丁有人把人生分為三類:第一類人,是草一樣的人生。盡管它也吸收雨露陽光,但卻長不大。別人踩過它,卻感受不到它的痛苦,因為別人可能壓根就沒有注意到它這株草。第二類人,是藤一樣的人生。旁邊有一棵大樹,它也可以爬得很高。樹不需要它的時候,它什么也不是。樹山倒了,它也倒了。第三類人,是樹一樣的人生。雖然它可能會經受若干年風霜雨雪的考驗,但最終能長成參天大樹。遠看,是一道美麗的風景;近看,是一片綠蔭;即使倒下了,依然是棟梁之材??梢哉f,孩子將來是成長為草、藤,還是樹,是由他的志向確定的。前面也討論過,確定他的志向的,主要是其家庭的影響。一個孩子,他的志向基本確定之后,也將決定了他將來是草、藤,還是樹了。而將來草、藤和樹的成長和管理,那就要看土壤和園丁了。土壤的肥瘠、園丁技藝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草的大小、藤的粗細和樹的高低了。吳曉軍在《走進清華北大》中采訪的驕子謝遠航認為:“學校的條件差異較大,教師之間的差異也較大,這種差異如果從小學到高中連續(xù)累積起來計算,足以引起數(shù)十乃至數(shù)百分的差距?!币氤砷L為參天大樹,就必須要有優(yōu)良的土壤和技藝高超的園??;要想走進清華北大,就要有優(yōu)質的學校和優(yōu)質的教師。因此,我們在呼喚政府加大對教育投資的同時,也呼喚和期待著教育均衡成為現(xiàn)實。
四、不能走進清華北大怎么辦理論上講,每個孩子都有走進清華北大的智力基礎。但是,由于智力開發(fā)的程度不同、心志成熟的早晚不同、所在學校的條件差異,每個孩子走進清華北大的早晚和可能性自然就不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朝著同一個方向行走,世界就會傾覆。如果所有的學子都非牛津劍橋不上,這個世界的教育就出了問題;如果中國的學子都非清華北大不上,中國的教育就出了嚴重的問題。因此,家長和學子們把清華北大等名牌學校作為一種追求和向往未嘗不可,而非要一步到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則萬萬不能。家長和學子,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文化積淀、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心志高下以及所在學校的文化氛圍、師資力量來確定孩子的大學定位。孩子能一步到位考上名牌大學最好。不能一步到位,考上一所普通大學,做四年的努力和調整,再考上一所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也是一樣?,F(xiàn)在是大學大眾化的時代,考個???,再專升本,然后考名牌大學的研究生,一樣是高起點就業(yè)。高中畢業(yè)復學一年從頭再來,或者直接踏入社會,照樣有光明的未來。2013年5月12日凌晨,離高考還不到一個月,河南省鹿邑縣高三學生高煒晟雇兇將其父親(原鹿邑縣法院院長高天峰)和姐姐高煒藝殺害。而弒父殺姐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和姐姐要其考名校、管教太嚴。每年的高考后,考生喝藥的、跳樓的、赴水的不時見諸報道,在網上查詢,更是觸目驚心。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沒有解決好“不能走進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辦”的問題。賈平凹說過:“愈是這般強烈地要培養(yǎng)兒女的人,愈是這人活得平庸。他自己活得沒有自信了,就寄托兒女。這行為應該是自私和殘酷,是轉嫁災難?!蓖袪査固┯芯涿裕骸叭拷逃?,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如果做父母的能參透賈平凹和托爾斯泰的這兩句話,也許就可以解決孩子“不能走進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怎么辦”的問題。
五、走進清華北大為哪般走進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當然是為了成龍成鳳,有好的發(fā)展前程。然而,吳曉軍在《走進清華北大》中曾提到:作家劉誠龍曾經做過一次有趣的調查,他把兩份名單拿給10個人看,問他們是否熟悉。第一份名單是: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沅、劉福遙、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是:李漁、洪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結果,10個被調查者,多數(shù)對第一份名單中的人一無所知,而對第二份名單的人卻耳熟能詳。謎底最后揭開:原來第一份名單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舉狀元。他們贏得了科舉考試,獨占鰲頭,披紅掛彩,春風得意。沒想到,風頭出盡之后,這些狀元郎歸于平庸,湮沒無聞。第二份名單里的人,全是當時的落第秀才!他們考場失利,與高官厚祿無緣。但是,他們很快調整心態(tài),在逆境中奮起,有的成為思想家,有的成為文學家,有的成為農民領袖;有的成為一代梟雄,聲名遠播,載入史冊。吳曉軍還提到: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大學評價咨詢專家之一,帶領課題組于2009年發(fā)表了最新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給高考狀元的崇拜者們狠狠地潑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yè)成績遠遠低于社會預期。事實上,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不會是那些高考狀元,而往往是那些腦筋靈活、身體健康、性情開朗直率的孩子。因為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最快地做出最佳選擇,進入最佳狀態(tài)。他們經受得起挫折,不怕失敗。因此,他們在失敗之時,是不會喝藥、跳樓、赴水的,他們永遠都能從逆境中奮起。因此,我們的家庭教育也好,學校教育也好,我們不是為了制造天才,而是為了培養(yǎng)腦筋靈活、身體健康、性情開朗直率的孩子。讓孩子上名牌小學、名牌中學、走進清華北大等名牌高校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絕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培養(yǎng)腦筋靈活、身體健康、性情開朗直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