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寫相關的論文?
被迫害的科學家伽俐略,在線求解答
你是想寫相關的論文?
你問的是啥啊 他是意大利人 提出日心說觀點 與教會的地心說觀點相抵觸 于是被迫害
一樓的兄弟……日心說是哥白尼提出的伽俐略只是贊同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后期偉大的意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zhàn)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chuàng)立新說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薩,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薩。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現(xiàn)已通行稱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稱呼他的姓。因為翻譯問題,所以姓眾說紛紜,以伽利略·伽里雷為準。生平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薩城,他原籍佛羅倫薩,出身沒落的名門貴族家庭。伽利略的父親是一位不得志的音樂家,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數(shù)學也頗有造詣。因此,伽利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伽利略在十二歲時,進入佛羅倫薩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薩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歲時,他進入比薩大學學醫(yī),同時潛心鉆研物理學和數(shù)學。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伽利略沒有拿到畢業(yè)證書,便離開了比薩大學。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他仍堅持科學研究,攻讀了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許多著作,做了許多實驗,并發(fā)表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從而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當代的阿基米德”。伽利略在25歲時被比薩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兩年后,伽利略因為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觸怒了教會,失去這份工作。伽利略離開比薩大學后,于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學任教,一直到1610年。這一段時期是伽利略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在這里,他在力學、天文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碩果。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讀物的形式發(fā)表出來,取名為《星空信使》,這本書在威尼斯出版,轟動了當時的歐洲,也為伽利略贏得了崇高的榮譽。伽利略被聘為“宮廷哲學家”和“宮廷首席數(shù)學家”,從此他又回到了故鄉(xiāng)佛羅倫薩。伽利略在佛羅倫薩的宮廷里繼續(xù)進行科學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學發(fā)現(xiàn)以及他的天文學著作明顯的體現(xiàn)出了哥白尼日心說的觀點。因此,伽利略開始受到教會的注意。1616年開始,伽利略開始受到羅馬宗教裁判所長達二十多年的殘酷迫害。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極其悲慘,照料他的女兒賽麗斯特竟然先于他離開人世。失去愛女的過分悲傷,使伽利略雙目失明。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1642年1月8日,凌晨4時,偉大的伽利略——為科學、為真理奮斗一生的戰(zhàn)士,科學巨人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在他離開人世的前夕,他還重復著這樣一句話:“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氣?!?+++++++++++++++++++++++++++++++++++++++++++++++++++++++1564年 2月 15日,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薩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據(jù)說他的祖先是佛羅倫薩很有名望的醫(yī)生,但是到了他的父親伽利略·凡山杜這一代,家境日漸敗落。凡山杜是個很有才華的作曲家,生前出版過幾本牧歌和器樂作品,他的數(shù)學也很好,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是美妙的音樂不能填飽一家人的肚皮,他的數(shù)學才能也不能給他謀到一個好職位。大約在小伽利略出生不久,凡山杜在離比薩城不遠的佛羅倫薩開了一間賣毛織品的小鋪子,這完全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凡山杜只好違背自己的意愿去經(jīng)商。小伽利略是凡山杜的長子,父親對兒子寄予很大希望。他發(fā)現(xiàn),小伽利略非常聰明,從小對什么事物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不僅如此,這個孩子心靈手巧,他似乎永遠閑不住,不是畫圖畫,就是彈琴,而且時常給弟弟妹妹做許多靈巧的機動玩具,玩得十分開心。小伽利略最初進了佛倫勃羅薩修道院的學校。在這所學校,他專心學習哲學和宗教,有段時間,小伽利略很想將來當一個獻身教會的傳教士。但是凡山杜聽到這個情況后,立即把兒子帶回家,他勸說伽利略去學醫(yī),這是他為兒子的未來早已設計好的一條路。17歲那年,伽利略進了著名的比薩大學,按照父親的意愿,他當了醫(yī)科學生。比薩大學是所古老的大學,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對醫(yī)學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很少上課,一上課就對教授們教課的內(nèi)容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使教授們難于回答,在教授們的眼里,伽利略是個很不招人喜歡的壞學生。不過,伽利略只是興趣不在醫(yī)學,他孜孜不倦地學習數(shù)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并且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jīng)典的學說。要知道,伽利略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代,而意大利又是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當時,意大利的許多大城市,如佛羅倫薩、熱那亞和威尼斯,發(fā)展成東西方貿(mào)易的中心,建起了商號、手工作坊和最早的銀行,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加上貿(mào)易往來的發(fā)達,印刷術的發(fā)明,新思想的傳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迅速。于是,人們對千百年來束縛思想的宗教神學和傳統(tǒng)教條開始產(chǎn)生了動搖。一個偶然的機會,伽利略聽了宮廷數(shù)學家瑪竇·利奇的講課。這位青年數(shù)學家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性,特別是他在證明數(shù)學難題時的求證方法,使伽利略深深著迷。他眼睛亮了,仿佛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奇無比的世界,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數(shù)學王國!他興奮極了,立即找到宮廷數(shù)學家瑪竇·利奇,向他提出了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敻]·利奇原是跟隨托斯坎尼大公爵從佛羅倫薩來到比薩的,他給宮廷里的侍童講數(shù)學,沒有想到會有一個熱心的聽眾,而且他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充分顯示出超群的智慧和深厚的學識功底。當瑪竇·利奇聽說伽利略是比薩大學醫(yī)科學生時,不禁脫口而出:“啊,伽利略,你有天才,你會成為一個杰出的數(shù)學家的?!辟だ缘哪樇t了,他談到自己對醫(yī)學的厭倦,談到父親對他的期望,也傾訴了自己因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的苦惱。“別泄氣。”瑪竇·利奇和藹地說:“你努力自學吧,有什么困難,任何時候我都是你忠誠的朋友。”聽了瑪竇·利奇的鼓勵,伽利略越發(fā)刻苦鉆研數(shù)學和物理學,他把從宮廷數(shù)學家那里借來的每一本書,都用心地閱讀,像海綿吸水一樣地吸收下來。但是,他并不是那種迷信書本的人,那些人們認為是真理的權威結論,在伽利略的腦子里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疑問,他常常為此而感到苦惱,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有一次,伽利略信步來到他熟悉的比薩大教堂,他坐在一張長凳上,目光凝視著那雕刻精美的祭壇和拱形的廊柱,驀地,教堂大廳中央的巨燈晃動起來,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里安裝吊燈。這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燈像鐘擺一樣晃動,在空中劃出看不見的圓弧??墒牵だ詤s像觸了電一樣,目不轉睛地跟蹤著擺動的吊燈,同時,他用右手按著左腕的脈,計算著吊燈擺動一次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以此計算吊燈擺動的時間。這樣計算的結果,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這就是吊燈擺一次的時間,不管圓弧大小,總是一樣的。一開始,吊燈擺得很厲害,漸漸地,它慢了下來,可是,每擺動一次,脈搏跳動的次數(shù)是一樣的。伽利略的腦子里翻騰開了,他想,書本上明明寫著這樣的結論,擺經(jīng)過一個短弧要比經(jīng)過長弧快些,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誰也沒有懷疑過。難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還是怎么回事。他像發(fā)了狂似的跑回大學宿舍,關起門來重復做這個試驗。他找了不同長度的繩子、鐵鏈,還有不知從哪里搞到的鐵球、木球。在房頂上,在窗外的樹枝上,著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復,用沙漏記下擺動的時間。最后,伽利略不得不大膽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亞里斯多德的結論是錯誤的,決定擺動周期的,是繩子的長度,和它末端的物體重量沒有關系。而且,相同長度的擺繩,振動的周期是一樣的。這,就是伽利略發(fā)現(xiàn)的擺的運動規(guī)律。伽利略不用說多么高興了??墒窃诋敃r,有誰會相信一個醫(yī)科大學生的科學發(fā)現(xiàn),何況他的結論是否定了大名鼎鼎的亞里斯多德的權威說法。就在這時,凡山杜的鋪子里越來越不景氣,聽說伽利略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學習醫(yī)學,而是成天迷戀著不相干的實驗,于是,嚴厲的父親決定停止伽利略繼續(xù)上大學,讓他回家去當一個店員。伽利略灰心極了,他離開了比薩大學回到佛羅倫薩。但是他選擇的道路卻是不可動搖的。堅信科學佛羅倫薩一條不太熱鬧的街道,有一個門面不大、生意清淡的鋪子,這就是凡山杜開的毛織品商店。每天,當匆匆過往的行人經(jīng)過這里時,總是可以看見紅頭發(fā)的伽利略呆呆地坐在柜臺前出神,或者旁若無人的在那里擺弄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像秤盤呀,鐵塊呀,盤子呀;而更多的時候,他是埋頭在書本里,他看得那樣專心,就連他的父親大聲叫喚都聽不見。自從回到家里,伽利略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在父親的鋪子里當一名店員,但是他的心里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數(shù)學和物理學。沒有起碼的學習條件,也沒有老師可以求教,他就想方設法找到一些自然科學的書籍,以頑強的毅力刻苦自學。他最喜歡的書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和阿基米德的著作。《幾何原理》是世界上流傳下來最早的幾何學著作,而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著作,包含了豐富的數(shù)學與力學知識,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物理實驗,對伽利略有很大的吸引力。談起實驗,伽利略的興趣最濃。還在比薩大學時,他就動手制作了一種“脈搏計”,這是他根據(jù)擺的運動規(guī)律設計的,可以用來測量病人的脈搏跳動的情況,很受醫(yī)生的歡迎。現(xiàn)在,在父親的鋪子里,談不上實驗的條件,但他仍然用一些日常的器具來做實驗,盡管這樣做免不了又要挨父親的罵,他還是照干不誤。他從阿基米德檢驗國王皇冠的實驗中受到啟發(fā),一面重復這個實驗,一面想到這種方法的用途。當時歐洲各國的航海事業(yè)正在興起,航海業(yè)帶動了造船業(yè)和機械制造,采礦、冶金的發(fā)展,反過來又向科學技術提出許多新的問題。伽利略于是把他的注意力轉向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質的研究,不久,他通過測定物體在水中的重量發(fā)現(xiàn),物體投入水中減輕的重量,剛好等于它排開的水的重量。在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伽利略發(fā)明了一種比重秤,可以很方便地測定各種合金的比重。他還寫了一篇論文,詳細地介紹了比重秤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這件事,很快就在佛羅倫薩和其他城市傳開了。1589年夏天,在佛羅倫薩的店鋪里度過了4年自學生活的伽利略,由于得到宮廷數(shù)學家瑪竇·利奇的鼓勵,特別是貴族蓋特保圖侯爵的推薦,他終于獲得了比薩大學數(shù)學和科學教授的職位。這時,他只有25歲?,F(xiàn)在,伽利略可以不必為生活發(fā)愁了,雖然工資不高,但是他可以在完成日常教學之外,專心從事他向往的科學研究。就在這不久,伽利略進行了本文一開頭介紹的自由落體實驗,他在比薩斜塔上扔下的鐵球,不僅雄辯地證明了不同重量的物體由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時速度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大膽的結論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權威結論。在那些思想保守、頭腦僵化的人眼里,這個舉動無異于挖了他們的祖墳,亞里斯多德的信徒們與伽利略開始勢不兩立了。在比薩大學呆了一個學期,伽利略又失去了職位。原因是他得罪了一個大公爵的親戚喬范尼。這個喬范尼是個不學無術的人,他聲稱發(fā)明了一臺挖泥船,假惺惺地跑來征求伽利略的意見。當伽利略仔細觀察了挖泥船的模型后,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設計不合科學原理,根本不能使用。喬范尼碰了一鼻子灰,不但不接受伽利略的意見,反而固執(zhí)地堅持下水實驗,結果船沉了。事實證明伽利略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惱怒的喬范尼反而遷怒于伽利略,散布流言蜚語,攻擊他是“陰險的人”。那些早就心懷不滿的亞里斯多德的信徒,乘機對他大肆攻擊,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在這種氣氛中,伽利略無法在比薩大學呆下去了。伽利略再一次求助于蓋特保圖侯爵。這位珍惜人才的貴族再一次伸出友誼的手,他運用自己的影響,把伽利略推薦給帕多瓦大學,帕多瓦是意大利北部一個學術空氣濃厚的小城,距離美麗的海濱城市威尼斯不遠,屬于威尼斯共和國管轄。1592年,28歲的伽利略被任命為帕多瓦大學的數(shù)學、科學和天文學教授。從此,伽利略迎來了一生中的黃金時代。發(fā)明望遠鏡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工作的18年間,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興趣的力學研究方面,他發(fā)現(xiàn)了物理上重要的現(xiàn)象——物體運動的慣性;做過有名的斜面實踐,總結了物體下落的距離與所經(jīng)過的時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他還研究了炮彈的運動,奠定了拋物線理論的基礎;關于加速度這個概念,也是他第一個明確提出的:甚至為了測量病人發(fā)燒時體溫的升高,這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還在1593年發(fā)明了第一支空氣溫度計……但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伽利略改變了研究方向。他從力學和物理學的研究轉向廣漠無垠的茫茫太空了。那是1604年的冬天,在南方的天空突然出現(xiàn)一顆異常明亮的星星,這顆宇宙的不速之客吸引著許多人的注意,而后又在第二年的秋天神秘地消失。人們不禁提出一連串的疑問,這是一顆什么樣的星?它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夜空中的點點繁星究竟是按照怎樣的規(guī)律運動的?但是,所有這些問題,誰也說不清楚。伽利略每天晚上都在觀察著那顆神秘的星辰,只要天氣晴朗,他是決不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的。他的腦海也不斷浮想出許許多多問題,他越來越感到,人類對宇宙的秘密了解得太少了。但是,光憑肉眼觀察畢竟是有限的,當時還沒有發(fā)明望遠鏡。伽利略一直在想,能不能想辦法使人的視力更加銳敏,更加擴展,像神話中的千里眼那樣可以看清遙遠的星星呢?轉眼到了1609年6月,伽利略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荷蘭有個眼鏡商人利帕希在一偶爾的發(fā)現(xiàn)中,用一種鏡片看見了遠處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斑@難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嗎?”伽利略非常高興。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的準確性,信中說盡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樣做的,但是這個眼鏡商人肯定是制造了一個鏡管,用它可以使物體放大許多倍。“鏡管!”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急忙跑進他的實驗室。他找來紙和鵝管筆,開始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伽利略由鏡管這個提示受到啟發(fā),看來鏡管能夠放大物體的秘密在于選擇怎樣的透鏡,特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搭配。他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忘記了暮色爬上窗戶,也忘記了曙光是怎樣射進房間。整整一個通宵,伽利略終于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shù)木嚯x,就像那個荷蘭人看見的那樣,遙遠的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經(jīng)過放大也能看清了。伽利略非常高興。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制鏡片,這是一項很費時間又需要細心的活兒。他一連干了好幾天,磨制出一對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后又制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F(xiàn)在,該試驗一下他的發(fā)明了。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點的凹透鏡,然后把管子對著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去時,奇跡出現(xiàn)了,那遠處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見鐘樓上的十字架,甚至連一只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也看得非常逼真。伽利略制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傳開了。“我制成望遠鏡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在一封寫給妹夫的信里,伽利略寫道:“一星期之后,就命我把望遠鏡呈獻給議長和議員們觀看,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紳士和議員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鐘樓,眺望遠在港外的船只,看得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我的望遠鏡,就是眺望兩個小時,也看不見。這儀器的效用可使50英里的以外的物體,看起來就像在5英里以內(nèi)那樣?!辟だ园l(fā)明的望遠鏡,經(jīng)過不斷改進,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實物放大1000倍。現(xiàn)在,他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窺探宇宙的秘密了。這是天文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幾千年來天文學家單靠肉眼觀察日月星辰的時代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光學望遠鏡,有了這種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學的大門被打開了。現(xiàn)在,每當星光燦爛或是皓月當空的夜晚,伽利略便把他的望遠鏡瞄準深邃遙遠的蒼穹,不顧疲勞和寒冷,夜復一夜地觀察著。過去,人們一直以為月亮是個光滑的天體,像太陽一樣自身發(fā)光。但是伽利略透過望遠鏡發(fā)現(xiàn),月亮和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有高峻的山脈,也有低凹的洼地 (當時伽利略稱它是“海”)。他還從月亮上亮的和暗的部分的移動,發(fā)現(xiàn)了月亮自身并不能發(fā)光,月亮的光是從太陽那里得來的。伽利略又把望遠鏡對準橫貫天穹的銀河,以前人們一直認為銀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汽凝成的白霧,亞里斯多德就是這樣認為的。伽利略決定用望遠鏡檢驗這一說法是否正確。他用望遠鏡對準夜空中霧蒙蒙的光帶,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那根本不是云霧,而是千千萬萬顆星星聚集一起。伽利略還觀察了天空中的斑斑云彩——即通常所說的星團,發(fā)現(xiàn)星團也是很多星體聚集一起,像獵戶座星團、金牛座的昂星團、蜂巢星團都是如此。伽利略的望遠鏡揭開了一個又一個宇宙的秘密,他發(fā)現(xiàn)了木星周圍環(huán)繞著它運動的衛(wèi)星,還計算了它們的運行周期。現(xiàn)在我們知道,木星共有 14顆衛(wèi)星,伽利略所發(fā)現(xiàn)的是其中最大的四顆。除此之外,伽利略還用望遠鏡觀察到太陽的黑子,他通過黑子的移動現(xiàn)象推斷,太陽也是在轉動的。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發(fā)現(xiàn),足使伽利略動筆寫一本最新的天文學發(fā)現(xiàn)的書,他要向全世界公布他的觀測結果。1910年3月,伽利略的著作《星際使者》在威尼斯出版,立即在歐洲引起轟動。但是,他沒有想到,望遠鏡揭開的宇宙的秘密大大觸怒了很多人,一場可怕的厄運即將降臨在這位杰出的科學家的頭上。悲慘的遭遇1615年冬季的一天,天氣寒冷異常,天空籠罩著陰沉的烏云,伽利略孤身一人來到羅馬。5年前的1610年,伽利略告別了帕多瓦大學,回到佛羅倫薩,擔任了托斯坎尼公國的宮廷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兼任比薩大學的數(shù)學教授。也就在這年,他曾經(jīng)訪問過羅馬,受到熱情的接待和規(guī)格很高的禮遇。他在天文學上一系列新發(fā)現(xiàn)和望遠鏡的發(fā)明,受到羅馬教皇保羅五世的重視,羅馬的貴族和科學家也以結識他而感到榮耀。可是,僅僅事隔5年,羅馬的臉孔完全變了,沒有鮮花和笑臉,到處是冷漠的沒有表情的面孔,連熟悉的人也像躲避瘟疫似地離他遠遠的。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原來這一次,伽利略的名字上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單,他是被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傳訊到羅馬來接受對他的審訊的。伽利略犯了什么罪呢?這話要從頭說起。15、16世紀的歐洲,正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秩序,神權統(tǒng)治的歐洲,用神學代替了科學,用野蠻代替了自由。神學家們荒誕地宣稱,宇宙是一個充滿“各種等級的天使和一個套著一個的水晶球”,而靜止不動的地球就居于這些水晶球的中心。他們推崇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因為在神學家看來,太陽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因為上帝創(chuàng)造太陽的目的,就是要照亮地球,施恩于人類。這是永恒不變、顛撲不破的真理。為了維護這個荒謬的理論,天主教會的宗教裁判所不惜用恐怖的暴力對付一切敢于提出異議的人們。132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采科·達斯科里活活被燒死,他的罪名只不過說了地球是球狀,在另一個半球上也有人類居住,卻因違背圣經(jīng)的教義慘遭迫害。1600年2月17日,意大利哲學家布魯諾,在羅馬百花廣場被活活燒死,也是因為他到處宣傳了哥白尼的學說,動搖了地球中心說。伽利略是布魯諾的同時代人,早在帕多瓦大學執(zhí)教時,他就讀過哥白尼的著作《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說》。這位杰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在這本書中大膽地提出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轉的理論,即太陽中心說,一開始就引起伽利略的極大興趣。但是伽利略是個科學態(tài)度十分嚴肅的學者,他想,過去都說是太陽圍著地球運轉,哥白尼卻提出相反的看法,到底哪一個正確呢?伽利略沒有輕率地下結論,他決定用自己的望遠鏡來證實誰是誰非。當伽利略的著作《星際使者》出版時,他已是一個哥白尼學說堅定的支持者了。伽利略通過自己的觀測和研究,逐漸認識到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而托勒玫的地球中心說是錯誤的,亞里斯多德的許多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伽利略不僅發(fā)表了批駁亞里斯多德的論文,還通過書信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的學說,甚至把信件的副本直接寄給羅馬教會。在伽利略看來,科學家的良心就是追隨真理。但是,羅馬教廷是決不會放過伽利略的,他們先是對伽利略發(fā)出措辭嚴厲的警告,繼而把他召到羅馬進行審訊。1616年2月,宗教裁判所宣布,不許伽利略再宣傳哥白尼的學說,無論是講課或寫作,都不得再把哥白尼學說說成是真理。伽利略不會忘記,16年前布魯諾就是被這些披著黑色道袍、道貌岸然的上帝的衛(wèi)道士活活燒死的。他如果敢于反抗,下場絕不會比布魯諾更好。在教會的淫威下,伽利略被迫作了放棄哥白尼學說的聲明。他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回到佛羅倫薩,在沉默中度過了好些年。但是伽利略的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放棄哥白尼學說,相反,繼續(xù)不斷的觀測和深入研究,使他更加堅信哥白尼學說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理論。在佛羅倫薩郊外的錫尼別墅里,伽利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的身體大不如前,病魔在殘酷地折磨他,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宣傳哥白尼的學說。經(jīng)過長久的醞釀構思,用了差不多5年時間,一部偉大的著作《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終于誕生了。《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表面上是以三個人對話的形式,客觀地討論托勒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對誰是誰非進行沒有偏見的探討。但是當這本書好不容易在1632年2月出版時,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這本書以充分的論據(jù)和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有力地批判了亞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錯誤理論,科學地論證哥白尼的地動說,宣告了宗教神學的徹底破產(chǎn)。很快,嗅覺比獵狗還靈的教會嗅出了這本書包含的可怕思想,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大膽結論使神學家們感到極大恐慌。那些早就對伽利略心懷不滿的學術騙子立即和教會勾結,羅織罪名,陰謀策劃,為迫害伽利略大造輿論。科學和神學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爆發(fā)了。1632年8月,羅馬宗教裁判所下令禁止這本書出售,并且由羅馬教皇指名組織一個專門委員會對這本書進行審查。伽利略預感到大禍臨頭,果然,到了10月,他接到了宗教裁判所要他去羅馬接受審訊的一紙公文。這時候的伽利略已是69歲的老人,病魔纏身,行動不便,許多關心他的人到處為他說情,但是羅馬教皇惱怒地說:“除非證明他不能行動,否則在必要時就給他帶上手銬押來羅馬!”就這樣,1633年初,伽利略抱病來到羅馬。他一到羅馬便失去自由,關進了宗教裁判所的牢獄,并且不準任何人和他接觸。人類歷史上一次駭人聽聞的迫害就這樣開始了。在羅馬宗教裁判所充滿血腥和恐怖的法庭上,真理遭到謬誤的否決,科學受到神權的審判。那些滿臉殺機的教會法官們,用火刑威脅伽利略放棄自己的信仰,否則他們就要對他處以極刑。年邁多病的伽利略絕望了,他知道,真理是不可能用暴力撲滅的。盡管他可以聲明放棄哥白尼學說,但是宇宙天體之間的秩序是誰也無法更改的。在審訊和刑法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在法庭上當眾表示懺悔,同意放棄哥白尼學說,并且在判決書上簽了字。“為了處分你這樣嚴重而有害的錯誤與罪過,以及為了你今后更加審慎和給他人做個榜樣和警告,”穿著黑袍的主審法官當眾宣讀了對伽利略的判決書,“我們宣布用公開的命令禁止伽利略的《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判處暫時正式把你關入監(jiān)獄內(nèi),根據(jù)我們的意見,以及使你得救的懺悔,在三年內(nèi)每周讀七個懺悔的圣歌……”伽利略的晚年是非常悲慘的。這位開拓了人類的眼界,揭開了宇宙秘密的科學家,1637年雙目完全失明,陷入無邊的黑暗之中。他唯一的親人——小女兒瑪俐亞先他離開人間,這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但是,即使這樣,伽利略仍舊沒有失去探索真理的勇氣。1638年,他的一部《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討論》在朋友幫助下得以在荷蘭出版,這本書是伽利略長期對物理學研究的系統(tǒng)總結,也是現(xiàn)代物理的第一部偉大著作。后來,宗教裁判所對他的監(jiān)視有所放寬,他的幾個學生,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學家、大氣壓力的發(fā)現(xiàn)者托里拆利來到老人身邊,照料他,同時也是向他請教。他們又可以愉快地在一起討論科學發(fā)明了。1642年1月8日,78歲的伽利略停止了呼吸。但是他畢生捍衛(wèi)的真理卻與世長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300多年后的今天,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會議上,羅馬教皇提出重新審理“伽利略案件”。為此,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審查委員會,負責重新審理這一冤案。其實,哪里還用得著審理什么呢?宇宙飛船在太空飛行,人類的足印深深地留在月球的表面,人造衛(wèi)星的上天,宇宙測探器飛出太陽系發(fā)回的電波……所有這些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宣告了宗教神學的徹底破產(chǎn),人類將永遠記住伽利略這個光輝奪目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