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數量之多元末,白鹿洞書院山長熊夢祥在《析津志》最早記載了胡同:“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 自東至西謂之緯。
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衖通。”“衖通”說的就是胡同。明朝的胡同多了起來,文人張爵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收錄了1170條街巷,其中胡同有459條。清末學者朱一新的《京師坊巷志稿》中,北京共有2077條街巷,胡同就占978條。特色二:功能之全除交通外,胡同還承擔著其它功能。元朝定都北京,建立了以四合院為主的居住模式,四合院的連排相依,自然形成了胡同。它不僅為四合院的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風環(huán)境,還為街坊的劃分提供了界限依據。另外,發(fā)生火災時,胡同能夠起到阻隔火場的作用。特色三:人文之精北京的胡同有著不同的故事。清末學者震鈞在《尺颶偶聞》中指出:“京師有諺云:東富西貴。富貴人多西城,而倉庫皆在東城?!薄皷|富西貴”是舊時北京特殊的人文現(xiàn)象。北京內城有9座城門,外城有7座城門,構成了“內九外七”的城市布局。東西城是指內城中軸線東、西兩部分。特色四:名人之味胡同和名人是形影不離,相輔相成的。位于東城區(qū)的史家胡同,號稱史上“最牛胡同”之一。它曾是蒙古阿史那氏族的聚居地,明朝時初具規(guī)模,有80多個四合院。史家胡同59號,是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祠堂,后來改建為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學”。清末,這里是清朝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胡適、竺可楨、趙元任等人在此中榜,赴美深造,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