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高考”一般講的是SAT和ACT。
SAT滿分是1600分,ACT是36分。各個學校承認不同的考試,怎么換算不同的考分?學生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高中,怎么看各個學生的學校平時成績?有不少大學每年的申請者就多達3萬人以上,光拉申請材料就得幾卡車,僅僅是把這些郵寄來的申請材料拆開歸檔就得至少兩個星期,如果不量化學生,怎么衡量學生?怎么在短短的3個月內(nèi),把最優(yōu)秀、素質(zhì)最高的學生選拔出來……我不大相信美國大學會根據(jù)幾個干巴巴的數(shù)字來錄取學生。電腦也能“計算”出學生的特點?這與中國的“高考”——把活生生的人變成干巴巴的數(shù)字,再用這些干巴巴的數(shù)字來判斷活生生的人的方式有什么區(qū)別?! 然而,它確實有很多不同。 首先,只選取最高的“高考”考分。 美國的“高考”是一個常年不斷的標準化考試,就好像現(xiàn)在已在中國流行的“托?!?、 GRE、GMAT、會計師考試、精算師考試一樣。每年有七次SAT考試,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參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試。由于 SAT成績兩年內(nèi)有效,許多高中生上高三時就開始考 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為止。 為什么這樣選取和計算分數(shù)呢? 美國大學認為:你所考得的那個最高的分數(shù),表明你有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不可能考出這個成績。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你參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3次SAT考試,3月份的英語考得最好,證明你具備這個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對低分,可能是因為你身體不適、學校的英語課有太多的考試和作業(yè),使得你正好處在英語的低潮,或者甚至是其他什么偶然因素所致。 由于每年可以考7次“高考”,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繼續(xù)考,直到你認為所得的分數(shù)代表了你的水平為止。因此,考生心態(tài)相對正常,各次考試的分數(shù)基本起伏不大。 不像中國的“高考”,一考定終身,甚至是一分定終身,考生的心理壓力特別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時什么“一摸”、“二摸”、“三摸”,都考得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讓你站在一張桌子上,你不會摔下來。把桌子升高50米,你可能還不會摔下來,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來了。桌子的面積沒有變化,為什么會摔下來?完全是心理作用! 除了高考成績,扮演重要角色的還有平時成績。 對美國的高中生來說,如果想上大學,在這四年里,年年月月日日時時都得惦記著成績??荚囁惴?,平時作業(yè)算分,做實驗算分,課堂討論算分,有的老師甚至連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時成績?nèi)辗e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時,很多學校就用這個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另外,大學招生辦在審核申請材料時,會注意看你的學校成績的發(fā)展趨勢:是往上走,還是走下坡。 有些被大學提前錄取的高中生,12月中旬接到通知,到第二年的八九月才上大學,中間有幾乎長達1年的時間是大學和高中兩不管的“自由人”。為了監(jiān)控這些“大學生”,如果該生的成績出現(xiàn)大滑坡或者犯了較嚴重的錯誤,大學仍然會取消該生的錄取資格。據(jù)說,每間一流大學每年都會取消10來個成績大滑坡、10來個犯嚴重錯誤的學生的錄取資格。 平時成績還包括選什么課。大學招生辦據(jù)此去分析你選修這些課程的動機和心理。 比如,你的成績單和 SAT的考試顯示你的理科類成績很好,而你又盡選理科課程,大學招生辦會認為你的興趣狹窄,不敢挑戰(zhàn)自己,意圖“藏拙”;如果你選的都是一些容易的課程,大學招生辦會認為你不敢面對挑戰(zhàn),“避重就輕”……餅干賣得多也能上大學 中國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績劃線,1分之差,都可能“人命關(guān)天”。上沒上線,簡直是兩個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離重點線僅1分之差。就這1分,孩子最后去了個一般的學校。那些僅僅多兩三分的同學,有些竟上了重點大學。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學習一直都很好,最讓人感動的是,她從初中到高中這幾年,常常幫助鄰居——一個患小兒麻痹癥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