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看真正的中國歷史,統(tǒng)治者修訂的歷史課本并不一定準確,最準確的歷史有兩個地方可以去尋找:一個是地方志,一個就是家譜。
地方志記錄了一個地區(qū)某一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家譜則以家族為核心,延續(xù)著家族的發(fā)展脈絡(luò),是最真實的民族史。一、地方志的編纂非常嚴謹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在,地方志的編纂非常嚴謹。民國及其以前的地方志,其要求以簡練文字交待最真實的歷史事件。地方志的文字雖然簡練,但并不簡單。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是對編纂者有苛刻的要求。古時候能參與編纂地方志的人,往往都是當?shù)氐膶W究、文化名人或者德高望重者,這些人下筆精煉,言簡意賅而表情達意準確,至今讀來依然清晰準確。例如《桂林地方志》中的一段關(guān)于軍事制度的記載:“隋大業(yè)十四年(618),始安郡丞李襲志招募3000人防守郡城。唐咸通二年七月(861年8月),經(jīng)略使段文楚招募土軍,桂、廣、容3州共得500人。宋開寶三年(970) 開始,由桂州長史和靜江軍都監(jiān)負責募兵教習,用木棒長短3等量身高,上等的選送禁軍。宋咸平五年(1002) ,在鄉(xiāng)民中選募武藝和氣力過人者充實鄉(xiāng)兵。宋熙寧八年十二月(1076年1月) ,經(jīng)略司選募兩三千人,九年二月(1076年3月),桂州9縣共招來8500人?!倍潭贪儆嘧?,就將桂林隋唐宋三代軍事制度描述得一清二楚。
二、家譜承襲了地方志的嚴謹家族族譜的功能在于記錄,記錄什么呢?主要有兩點,一就是遠祖追認,二就是家族遷徙??梢哉f,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遠祖追認史,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遷移史。
(1)首先說遠祖追認:中國人講究祖宗理念,遵循祖宗事跡與發(fā)源是中國人共有的心理。在人類如何起源的問題上,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中國人可以通過家譜來知道自己的遠祖是誰,起源于什么地方。這對于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出身很有意義,我們雖然無法知道人類起源于何時,但至少能夠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黃和蚩尤。這個從姓氏起源就可以看得出來:(2)祖宗十八代的傳承如果說三皇五帝離我太遠,那祖宗十八代該是比較近的了。在家譜之中,祖宗十八代如何記載呢?當然是以家族樹的方式來記載,祖宗十八代世系譜一般為:在農(nóng)村,一般人家會在家譜之中編寫字輩詩流傳,以給子孫后代取名之用:例如又如:劉姓字輩最常用的字:國、泰、玉、明,初、孔、白、夢,正、宗、德、儀,永、春,啟、元,士、英、子、寧,林、考、岳、恩,生、秉、禮、義,仕、名、朝、庭,克、米、爾、祖,萬、世、永、盛李姓字輩最常用字:景、繼、修、鳳、玉、應(yīng)、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yè)、能、立、定、增、榮王姓字輩最常用字: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傳、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恒、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3)祖宗遷移路線的記錄:關(guān)于祖宗的遷徙,以客家人為例:漢民族最早起源于黃土高原渭河平原一帶,屬于炎黃子孫后裔。隨著黃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和西晉“八王之亂”以及后來“五胡亂華”等的影響,開始有大批量的漢人從北往南方遷移。他們經(jīng)過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著漢水遷移到今天安徽、江蘇一代,也有一部分南遷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唐末時爆發(fā)江淮大戰(zhàn),自西晉以來遷移的大量漢人紛紛逃離,進入相對安寧的江西避難。江西在唐朝時期處于節(jié)度使危全諷的控制下,《譚全播傳》曾記載:?!霸谌纹吣?,人物殷盛?!碑敃r的兩廣和福建等地還是蠻荒之地,江西相對開發(fā)較早,加之社會環(huán)境穩(wěn)定,距離江淮又近,于是江西成為了遷移者最好的選擇之所。在唐朝末年,江西的袁州、汀州等地人口大增。北宋《元豐九域志》與《宋史·地理志》記載,唐末大量的人口涌入江西,在崇寧年間(1102年)汀州的移民戶數(shù)達到了172432戶,慶元年間的汀州戶數(shù)是達到了218570戶。因此,今天有大量客家人的家譜顯示,自己的祖先從江西遷徙而來,就是這個道理??图胰说淖钤绻枢l(xiāng)在山西一帶,安史之亂和唐末江淮大混戰(zhàn)后,又遷移到了江西,江西當時人口極為繁盛。但了近代以后,大量人口又漸漸從江西遷出。這就是眾多人家的家譜顯示祖先來自江西的原因所在??图胰诉w移路線圖,很好的說明了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