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Yáng 楊)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為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之后,以邑名為氏。
據(jù)《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南有晉水,就改稱晉侯。春秋時楊滅于晉國,成為晉國羊舌的封地。晉武公(燮的10世孫)封次子伯僑于楊,稱為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姬姓,為楊侯伯僑之子裔孫羊舌突之后,以邑名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伯僑之孫突食邑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字叔向,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為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強(qiáng)宗祁氏、羊舌氏,伯石有子逃于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今屬陜西省),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
3、出自姞姓楊國說。據(jù)李學(xué)勤《中華姓氏譜》載,此說不見于傳世文獻(xiàn),而見諸出土文物,姞姓楊據(jù)說要早于姬姓楊。
4、出自楊孫孑遺說,為秦穆公時大夫楊孫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于宋,其后裔孫以祖名姓楊,稱為楊氏。
5、出自漢末時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后,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6、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省梅州后改姓楊。又據(jù)《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等等。
7、出自他族改姓楊氏。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有三字姓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下令改為楊氏。楊姓遷徙分布:楊姓的發(fā)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nèi)。楊為晉所滅后,其子孫便向西發(fā)展繁衍,首先是遷入陜西馮翊(今大荔),后又有遷至今山西霍州,爾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內(nèi)。在春秋戰(zhàn)國之時已有楊姓人遷江漢地區(qū)(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后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qiáng),迫使他們向東南遷至今江西省一帶;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往江蘇、安徽的楊姓,這樣楊姓便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秦漢之際,已有楊姓人遷居四川,尚書仆射楊璇,遷居浙江會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著名的弘農(nóng)楊姓世居陜西華陰,氐族楊姓世居甘肅仇池外,已有不少楊姓人因社會動蕩之故而向江南播遷,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改姓楊,另弘農(nóng)楊震十世孫楊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孫即為隋文帝楊堅。唐末為避安史之亂而引發(fā)中原楊姓再次大批南遷,這一時期,楊姓有遷朝鮮半島者。宋時,有楊無敵楊業(yè)居山西太原,楊貴遷居貴州播州,由此可見,到宋代時,楊姓已分布于江南廣大地區(qū),并以福建為其播遷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楊姓人便開始了較大規(guī)模的海外移民,遷居地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各國。明朝永樂年間,浙江紹興人楊云川曾隨軍渡海至北婆羅州(今馬來西亞河巴州),并與當(dāng)?shù)厍蹰L的女兒結(jié)婚,公主后因楊云川遇難而投海殉節(jié),在當(dāng)?shù)貍鳛榧言?。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沿海人楊阿秋去印度經(jīng)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國城,近代以后,又有楊姓去歐美或澳大利亞定居。如今,楊姓在我國分布極廣,尤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楊姓的分布規(guī)律,歷史上最初由黃河中游、華山腳下向四周播遷,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遷,海外則以東南亞為主。楊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三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