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丹江口水庫大壩破土動工,同時開啟了淅川近代大移民的閘門。
“從某種意義上講,淅川的移民開始于‘支邊’?!变来h移民局的一位官員表示。1959年3月至6月,淅川首次從淹沒區(qū)應(yīng)搬遷人口中動員8000余名青年赴青海省支援邊疆建設(shè)(俗稱“支邊”)。至1960年春,動員“支邊”青年家屬約1.5萬人遷往青海落戶。雖然沒打移民的旗號,但“支邊”事實上已經(jīng)拉開了淅川移民的大幕。在隨后的20年里,這種遷徙的腳步不曾停歇:1961年6月,淅川縣李官橋、埠口兩區(qū)124米高程以下居民告別庫區(qū)。多數(shù)投親靠友,少數(shù)遷往鄧縣(今鄧州市)。1966年3月,淅川縣首批外遷移民1.5萬人奔向湖北省鐘祥和荊門。1967年11月18日,丹江口水庫落閘蓄水。月底,馬蹬以下被水淹沒,兩年后,淅川舊縣城全部沉于萬頃碧1969年,國務(wù)院決定,將丹江口水庫蓄水位提高到155米,新一撥移民大軍開始涌動?!?978年,淅川一次移民基本結(jié)束,全縣累計遷移人口達(dá)20.2萬。這個數(shù)字相當(dāng)于1957年該縣人口的46.7%,占整個工程移民人數(shù)的53.6%。這其中,淅川對約一半移民采取自我消化,安置在本縣內(nèi)水庫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