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他送到彼岸。
”這句話出自張嘉佳的小說《擺渡人》。在銀川的黃河岸邊,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擺渡人,他們用船只連接起黃河兩岸,送人們渡過黃河。“到我兒子這一輩,已經(jīng)是第四代了”,賀蘭縣立崗鎮(zhèn)溜山頭渡口的擺渡人熊新金年近60歲了,他從小就住在黃河岸邊,爺爺劃著木船,在黃河上來回擺渡。“那時候渡河要計算好距離,假如從河西邊往河東邊渡,就要根據(jù)水流大小,把船拉到離河東岸渡口上游一至兩公里的地方,然后順著水流向?qū)γ鎰?,等靠了岸剛好就是東邊渡口在的地方?!毙苄陆鹫f,沒有動力機械的年代,渡船從對岸返回后,還要用人力再將船拉到上游的渡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溜山頭渡口除了渡人,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運送牛羊糞?!昂訉Π恫贿h處就是內(nèi)蒙古了,那時候為了種地,人們就從那邊運來牛羊糞?!毙苄陆鹫f,后來到了1985年前后,過河的人一下多起來了,因為河對岸的月牙湖鄉(xiāng)來了很多移民,開墾荒地的人們穿梭于黃河兩岸,在黃河上少有橋梁的年代,溜山頭渡口便成了這一帶人們跨越黃河的重要通道。熊新金現(xiàn)在駕駛的渡船,是一艘長13米左右,寬4米左右的機械化渡船,除了渡人之外,還會渡汽車?!艾F(xiàn)在更多的人是來這玩的,為了體驗?!毙苄陆鹫f,現(xiàn)在黃河上建了十幾座橋了,家家戶戶有車,昔日的天塹黃河,早已變通途。“于公于私,我都覺得這里應(yīng)該被永久保留下來,這個行當撐起了我們家?guī)状说纳?,這個渡口也是寧夏人來往于黃河兩邊的見證?!蹦杲?0的熊新金說,過幾年他就不再擺渡了,現(xiàn)在兒子幫忙,但兒子到底能干多久,他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