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苗語的方言劃分有三大族群,這也是目前最科學(xué)、主流的劃分方法。
東部方言,又稱湘西方言,(西部次方言自稱嘎雄、代雄,東部次方言自稱代叟)聚居于湘西、銅仁、恩施和渝東南,目前只有湘西、銅仁的松桃、渝東南的秀山的東部方言苗族保留著苗語和服飾。中部方言,又稱黔東方言,自稱木、嘎努(嘎鬧、嘎挪),主要分布于貴州黔東南州和廣西的融水縣,散居于貴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安順市、貴陽市等地。語言和服飾保存較好。不過湖南懷化和邵陽一帶已不會苗語的苗族被指為中部方言苗族漢化而成(也有說法是東部方言苗族,或者兩者皆有)。西部方言,又稱川黔滇方言,自稱蒙(數(shù)量最多)、阿卯(僅限于大花苗),分布于貴州除銅仁市外的大部分地區(qū)、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廣西西部,以及東南亞的老、越、泰三國,老撾戰(zhàn)爭后,一部分以難民身份移居歐美(主要是美國和法國)。單說中國的,東、中部方言的苗族聚居地很集中,湘西、黔東南一個縣的苗族人數(shù)上10萬輕而易舉,但西部方言苗族分布的很散,一個縣有五萬就算很多了,川南苗族每個縣人數(shù)都不過萬??赡芎臀鞑棵缱宓拈L期的逃難歷史有關(guān),而湘西、黔東南一直是苗族大本營。我們在電視看到的那種苗族銀飾是中部方言苗族的一種(現(xiàn)在已經(jīng)推廣到地苗族群體中了),中部方言苗族穿的銀飾最多,有銀冠、銀圍頭、銀鎖、銀衣等,服飾類型也達幾百種。東部苗族銀飾次之,傳統(tǒng)的東部苗族有銀圍頭、銀鎖之類的,沒有銀冠,湘西民國時期的老照片里有過和中部苗族一樣的銀項圈,建國后已消失,80年代又從黔東南從新引進。西部苗族基本不佩戴銀飾。此外就是湖南懷化邵陽一帶的苗族,基本已喪失苗語,懷化麻陽的苗族原屬東部苗族,只有一個鄉(xiāng)還有苗語分布,懷化南部的苗族使用一種叫貓家話的漢語方言,邵陽的苗族使用城步平話、關(guān)峽平話等帶有苗語詞的漢語方言(在他們觀念里,這就是苗語),懷化邵陽這帶的苗族有一部分在明清時,隨軍前往貴州西部做了屯兵,在當(dāng)?shù)乇环Q為喇叭苗。海南苗族實際上不是苗族,而是瑤族,屬于瑤族金門方言(大陸的金門劃為瑤族),當(dāng)年劃錯了,后來將錯就錯,不過苗族和瑤族本來就屬于同一語族,在廣西也有一群使用苗語支布努語的人被劃為瑤族,稱布努瑤。此外有人會提白苗、黑苗之類的,這種分法常見于各種小說,依據(jù)苗族的服飾顏色,但如今已不適用。首先這種分法非常不嚴謹,以上述方言群體的基礎(chǔ)來說,中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中都有黑苗的說法,但實際上不是一個群體。西部方言群體里自己還分了三種花苗,大花苗、小花苗、文山花苗。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苗族服飾早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東部苗族以前因為女著紅裙、男系紅腰帶被稱為紅苗,但如今東部苗族的裙裝已經(jīng)消失,服飾以青、黑為主,已經(jīng)和紅聯(lián)系不到一塊,黔東南的苗族舊稱黑苗,服飾尚黑,如今服飾顏色反倒傾向于紅色、藍色。西部苗族舊時分了黑、白、青、花等色系,但如今西部苗族的服飾已經(jīng)“大一統(tǒng)”,估計西部苗族自己僅憑服飾,都分不清什么青、黑、白之類的。所以還有人(特別是苗族人)跟我提什么紅苗、黑苗之類,我個人會覺得他跟不上時代。還有按非服飾顏色特征分的,比如歪梳苗、長角苗、偏苗、短裙苗、錦雞苗、河邊苗之類的,這些和以上按服飾顏色的分法類似,都沒有嚴謹性,原本是同一支系苗族,換個地方,就成了另一種叫法;原本是不同支系,也可能用了相同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