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愁意思指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眷戀的情感狀態(tài),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xiāng)。出自《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為酬和友人裴迪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律。原文: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唐代:杜甫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朝夕催人自白頭。譯文:蜀州東亭,盛放官梅,爾乃勃發(fā)詩興,就像當年詠梅揚州的何遜。此時,面對雪景,自然遙遙相思,何況趕上送別客人,恰逢臘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幸虧沒有寄來折梅,勾起我歲末傷情,賞閱折梅,怎勘那鄉(xiāng)愁繚亂,思緒紛紛。這里的江邊,也有一棵梅花,漸趨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發(fā)絲絲,繁霜染鬢。擴展資料:賞析:“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xiāng)愁。”早梅開花在歲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歲月無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鄉(xiāng),渴望與親人團聚。大概裴詩有嘆惜不能折梅相贈之意吧。詩人說:幸而你未折梅寄來勾起我歲暮的傷感,要不然,我面對折梅一定會鄉(xiāng)愁撩亂、感慨萬千的。詩人慶幸未蒙以梅相寄,懇切地告訴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不安和抱歉。在我草堂門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樹呢。“江邊一樹垂垂發(fā),朝夕催人自白頭?!边@兩句是說:這一樹梅花啊,如今也在漸漸地開放,好像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發(fā)滿頭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來,讓它們一起來折磨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頭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鄉(xiāng)之愁,憶友之愁,最重要的當然還是憂國憂民、傷時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攢聚一身,此頭安得不白?與梅花梅樹又有什么相干!可憐這“江邊一樹”,也實在晦氣,自家無端挨罵不算,還牽連得百里之外的東亭梅花,也被宣布為不受歡迎者。鄉(xiāng)愁定義:鄉(xiāng)愁指的是“一個生病的人因為他并非身處故鄉(xiāng)而感覺到的痛苦”,或者“再也無法見到故鄉(xiāng)的恐懼”。首先提出這個病名的是瑞士醫(yī)生讓·雅各·哈德。他在1678年以希臘文詞根(ν?στο? = nostos = one's homeland = 家鄉(xiāng), ?λγο? = algos = pain/longing = 痛苦/憧憬)創(chuàng)造而出這個新詞。另一種說法是由約翰尼斯·霍費爾(Johannes Hofer,1669-1752)在1688年創(chuàng)造的。(后來這個新詞太過于成功地流布,以致于人們忘了它的來源。當這個詞匯進入日常生活用語之后,它的原始意義-指一種疾?。呀?jīng)丟失。)從17世紀后期到19世紀后期,醫(yī)生會診斷并治療鄉(xiāng)愁。這個詞匯在其它的語言里分別為:maladie du pays (country sickness,鄉(xiāng)間-疾病,法語),Heimweh(home-pain,家鄉(xiāng)-痛,德語)和el mal de corazón(heart-pain,心-痛,西班牙語)。鄉(xiāng)愁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一種醫(yī)學(xué)上的狀態(tài),然而它本質(zhì)上仍然有非常真實而且是生理上的征候。這些征候可能是,但是不限于:胸腔緊迫、喉嚨緊迫、胸口疼痛,而且會引起絕望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