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趙充國 趙充國(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孫,西漢上邦人,是一位能騎善射驍勇多謀的軍事家,在當時屯田政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人沉著勇敢,有遠見深謀。少年時,就邊學兵法,邊研究軍事。公元前119年,隨著武帝取得了第三次大舉征討匈奴的勝利,即移民七十萬口,以加強北方邊防。東起朔方,西至今居(今永登縣)的地區(qū)內,設團官,供給移民牛犁谷種,變牧場為農業(yè)區(qū)。趙充國就是這一年全家移民令居的。 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充國帶領壯士百余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全身受傷二十多處,終于解圍而出。廣利將這次情況啟奏皇帝,皇帝面見充國,親自看了創(chuàng)傷,嘆為勇士,拜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昭帝時,遷中郎將、水衡都尉。又和匈奴作戰(zhàn),生擒西祁王歸來,升為護羌校尉、后將軍。公元前74年,因隨大將軍霍光定策迎立宣帝之功,封為營平侯。 武帝后期,聚居在現(xiàn)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jīng)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聯(lián)合羌人共同侵擾漢朝。面對這種形勢,武帝曾提出要斬斷匈奴右臂,指的正是這種聯(lián)合,但派去的士兵也為羌人所敗。這時,羌入又逐漸向湟水以北移動,找尋農民棄耕的地方去放牧。同時羌人各部落也有聯(lián)合一致的趨向,郡縣官吏也禁止不了。這時匈奴又想勾結羌人,以擴大對漢西部的侵擾。漢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東岸)的軍隊,被羌人打敗,損失甚眾。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挫敗羌人進犯?;貋硪院?,三向朝廷上書,詳細分析了形勢,建議防事變于未然,提出了“以兵屯田”的主張,得到宣帝的贊賞。宣帝因他年老,問他:“派誰去帶兵最合適呢 ”他回答得很痛快:“再沒有比老臣更合適的人選了?!庇謫枺骸靶枰嗌偃笋R?”答“百聞不如一見。臣愿立刻去金城(今蘭州附近)測看地形,寫出方案來。陛下把此事交給我辦好了?!彼皖I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wěn)陣腳,作好戰(zhàn)斗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zhàn),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lián)合的計劃。這時,他建議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兩岸)作為持久之計,提出亦兵亦農,就地籌糧的辦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農業(yè)”;“將士坐得必勝之道”;“大費既省,徭役預息”等“十二便”。這對當時支援頻繁的戰(zhàn)爭,減輕人民負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響到后世。 充國死后與霍光等人一同畫肖像于未央宮,溢曰壯侯,葬于圭卜山之陽(今清水縣城西北的李崖), 如果嫌簡略,以下是更詳細的: 趙充國(前137—前52年),字翁孫,原為隴西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后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肅永登西),西漢著名的軍事家.趙充國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年時仰慕將帥而愛學兵法,并且留心邊防事務.最初以\"良家子\"身份參軍當騎兵,后因善于騎射調入羽林軍(皇宮衛(wèi)隊)中. 天漢二年(前99年)五月,漢武帝下令征討匈奴.趙充國以代理司馬的身份,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師酒泉,攻打匈奴右賢王,但被匈奴大軍包圍.漢軍無法補充糧草,軍中缺食,士卒多有傷亡.趙充國看到這種情況,推想匈奴的策略是圍而不攻,逼使?jié)h軍投降;而漢軍的面前只有兩條道路可選:要么拼死突圍死里求生,要么交械投降.于是他向將軍李廣利建議: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應盡快設法突圍.李廣利便令充國選拔壯士組織突圍.趙充國帶領一百多名精銳騎兵在前面拼殺開路,李廣利率領全隊人馬隨后跟進.匈奴將士看到漢軍的動向,立即上馬堵截.雙方拼殺,漢軍最終突圍,而趙充國身負二十多處傷.回朝后李廣利向皇帝匯報了趙充國的表現(xiàn),漢武帝當即特別召見,讓他脫下衣服采,察看了他的傷口,予以贊揚,于是拜為中郎(皇帝的侍衛(wèi)官),后升為車騎將軍長史(軍隊幕僚的長官).昭帝劉弗陵繼位后,元鳳元年(前80年)春,氐(部族名)人在武都(今甘肅西和西南)造反.趙充國奉命帶兵鎮(zhèn)壓,平定叛亂后升為中郎將,又為水衡都尉(負責上林苑,兼管皇家財物及鑄錢).同年冬,匈奴二萬騎兵人寇,趙充國領兵征討,斬首,俘虜九千多人,并獲西祁王而歸,因戰(zhàn)功卓著被任命為后將軍(漢代有前,后,左,右將軍,位同上卿),仍兼水衡將軍.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趙充國因參與大將軍霍光擁立劉詢?yōu)樾塾泄?被封為營平侯.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與車師(西域國名)聯(lián)合進攻烏孫(西域國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烏孫向漢朝求援.宣帝拜趙充國為蒲類將軍,率三萬騎兵出酒泉一千多里,在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進攻匈奴,斬殺數(shù)百人.不久,匈奴又聚集十萬多騎兵,大有入侵之勢.趙充國統(tǒng)領四萬余騎,駐屯于北部邊境九郡——五原,朔方,云中,代哪,雁門,定襄,北平,上谷,漁陽,匈奴探知漢邊有所防備,便引兵遠去,邊境遂安.趙充國歷事武帝,昭帝,宣帝三個皇帝,到了古稀之年已經(jīng)功成名就譽滿朝野了,本可以回家養(yǎng)老了,但是他卻主動承擔了平定羌族叛軍的任務.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的一個游牧民族.漢朝時有先零,廣漢等十幾個部落,散居于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及青海一帶.匈奴強大時,羌族依附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聯(lián)合了羌族,孤立了匈奴,于是羌人逐漸內遷,與漢人雜居.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視羌族部落.先零羌首領楊玉請求朝廷允許他們渡過湟水(黃河上游支流,位于青海省東部)游牧.義渠安國便奏請朝廷答應其所求.趙充國分析羌人有詐,便向皇帝上書說安國\"奉使不敬,引寇生心\".于是宣帝召回了義渠安國, 表示拒絕羌人的要求,但是先零羌不肯罷休,聯(lián)合本族各部落,強渡湟水,占據(jù)了漢朝邊郡地區(qū),郡縣無力禁止.二百多位羌族部落酋長會盟\"解仇交質\"(消除冤仇,交換人質,訂立攻守同盟條約).不久,羌族一酋長狼何,派使者向匈奴借兵,企圖進攻鄯善,敦煌,切斷漢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線.宣帝聽到這一消息后,因為知道趙充國原籍隴西,又曾多次出征邊地,熟悉情況,便召見趙充國.趙充國分析了羌族的內部情況,以及 與匈奴的往來關系,指出一旦他們\"解仇交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