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沒(méi)有廈州的稱呼,但又稱鷺洲。
相傳遙遠(yuǎn)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shí)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shí),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jì)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現(xiàn)“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于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chǎng)。五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chǎng)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筑城 寨,置衛(wèi)所,城名“廈門”,衛(wèi)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后數(shù)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