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從山西向全國各地共進行了十多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是明初大移民的重要部分。
其中明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處的移民則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保定自古以來便以軍事重鎮(zhèn)著稱。元末時期,天下大亂,階級斗爭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在全國各地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元政府軍隊對農(nóng)民軍多為“拔其地,屠其城”,造成了大量無辜百姓受害。而此時的保定正處于風口浪尖之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連年的戰(zhàn)爭加上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使得保定路變成“民流不止”,“孽生盈道, 軍士掠孱弱以食”的人間煉獄。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保定更是“兵革連年,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 “兵燹之后,人物凋耗 , 土地荒曠, 舊有存者, 十僅二三” 簡而言之就是連年的兵禍,使得保定道路被樹枝阻塞,荒蕪人煙,土地荒廢,四處全是凋敝的景象。根據(jù)地方縣志記載資料推測,明洪武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 年),保定府約有移民7萬,其中4萬來自山后地區(qū)(今河北宣化至遼寧遼陽地),剩下的移民則主要來自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