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幾種版本的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chuàng)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chuàng)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zhàn)爭與和平>以戰(zhàn)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現(xiàn)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侖入侵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jié)線索,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fā)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海倫`凱勒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 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zhàn)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后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并不存在。后來凱勒成了卓越的社會改革家,到美國各地,到歐洲、亞洲發(fā)表演說,為盲人、聾啞人籌集資金。二戰(zhàn)期間,又訪問多所醫(yī)院,慰問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們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tǒng)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請看海倫、凱勒生平: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國亞拉巴馬州塔斯喀姆比亞。 1882年1月因患猩紅熱致盲致聾。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為凱勒的老師。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1902–1903撰寫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譯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優(yōu)等成績大學畢業(yè)。 1908–1913;著《我的天地》(又譯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墻之歌》、《沖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應邀去好萊塢主演電影。 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譯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國。 1931–1933年榮獲坦普爾大學榮譽學位。訪問法國、南斯拉夫、英國。 1936年10月20日老師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訪歐、亞、非、澳各大洲十三國。 1953年美國上映凱勒生活和工作的記錄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師:安妮·沙利文·梅西》 榮獲哈佛大學榮譽學位 1959年聯(lián)合國發(fā)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60年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布“海倫·凱勒”獎金。 1964年榮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 1968年6月1日與世長辭。 海倫·凱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一位殘障教育家。她在19個月大時因為一次高燒而引致失明及失聰。后來籍著她的導師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學會說話,并開始和其他人溝通。并且畢業(yè)于哈佛大學。 死后,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相關作品 * 奇跡締造者( 譯名:海倫凱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我的生活 * 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