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儀祉出生于貧民家庭,其祖父一生務農(nóng),父親為陜西關中地區(qū)一位有影響的知識分子。
1909年,李儀祉被派往德國柏林留學,考入皇家工程大學土木科,主要學習鐵路工程和水利工程兩科。他目睹當時歐洲各國水利建設的發(fā)達景象,又痛感中國水患的頻繁、水利工程的凋敝和水利科學技術的落后,從此改入柏林但澤大學,專門學習和研究水利科技,立志振興中華水利事業(yè)。畢業(yè)回國后,他先后擔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教務長,陜西省水利局長、建設廳長等職。數(shù)十年中,他興辦文化教育、建設水利工程、開創(chuàng)水工實驗、倡導科學治水;他籌劃黃河治理、關注長江問題、指導華北灌溉、勘察淮河工務……在舊社會,水利建設說說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一般的有心人最多也只能做些調(diào)查研究工作。李儀祉卻以他熱愛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一生為水利事業(yè)艱苦奮斗,鍥而不舍,忘我工作,終于取得卓越的成就。1922年,李儀祉回到故鄉(xiāng),任陜西省水利局長兼渭北水利工程總局總工程師。他親自到各地進行廣泛的調(diào)查研究,對陜西地方水利作了規(guī)劃,提出了一系列建設陜西水利的報告,其中包括著名的“關中八惠”計劃,即在關中地區(qū)建設包括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等在內(nèi)的八大灌溉渠道。然而,由于時局不寧,籌款無著,直到1927年,李儀祉的計劃始終未能得以實施。此后,陜西連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載道,震驚中外。1930年,李儀祉在主持陜西政務的楊虎城將軍的支持和華僑的資助下,終于解決了經(jīng)費問題。于是他于次年開始修建涇惠渠,至1932年夏開始放水灌溉,當年就有50萬農(nóng)田受益。接著,他又籌劃修建了洛惠渠、渭惠渠……直到1938年3月8日李儀祉逝世時止,上述三渠和較小的梅惠渠都已逐步建成,他的多年理想部分地變成了現(xiàn)實。此后,他擔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工程師,為實際治理黃河水患傾注了大量心血。除了黃河,李儀祉還曾為我國其他主要流域的綜合治理出謀劃策。1928年,他擔任華北水利委員會委員長;1929年,擔任導淮委員會委員兼總工程師,查勘淮河,視察運河,并以浙江省建設廳顧問的身份設計杭州灣新式海塘;1931年,兼任國民政府救濟水災委員會委員和總工程師,往返于江、漢、陜、滬等地,“主辦江河復堤工程”;1935年,為全國的水利事業(yè)奔波各地數(shù)十次之多;1936年,又兼任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足跡遍及長江上中下游……在水利工程的整個建設過程中,李儀祉從查勘設計到籌款施工,無不親自辦理。他那強烈的事業(yè)心和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干勁,曾經(jīng)感染過數(shù)代水利工作者。李儀祉的敬業(yè)和奉獻精神,不僅出于他的責任心,更出于為國家的水利建設作貢獻的愛國之心。因為他的赤子之心,他才在中國近代水利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他不僅為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水利文化遺產(chǎn),也為千百萬水利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堪稱我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