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友一:對老一代的中國人來說,自己或者子女上大學恐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學甚至北大清華,那簡直是光宗耀祖、祖墳冒煙。而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有許多家庭也開始選擇讓子女去海外尤其是美國,接受高等教育。那么,去美國讀大學是否也越名牌大學越好呢?中國人對名牌大學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會原因。我們要對一個人進行評價,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體的個人信息,但這些信息經(jīng)常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國社會,知道某個人畢業(yè)于哪所大學,就獲得了對這個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種估計,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相反在美國,我們得知某個人去了某所大學,對于判斷這個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信息量是很有限的。網(wǎng)友二:中國社會中,學校招牌所包含的信息量,主要是由極端的考試分層造成的。對學生的選擇機制導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學生,進入到不同水平的學校中,而且這種教育分層發(fā)生得很早。如此一來,那些好學校,不僅僅擁有好的物質(zhì)條件和師資,更能擁有好的生源。這樣造成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相比美國,中國學校內(nèi)部的差異性低而同質(zhì)性高,也就是說,智力和能力相當?shù)膶W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學生不太容易進入同一所學校。像中國這種人人都想上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情況在美國的確是沒有的,真的并非每個人都想去哈佛、耶魯或普林斯頓。因為美國真的是有一個比較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場,而中國是沒有這樣的市場的,中國只有壟斷,因此那些好一些的學??梢栽诟鞣矫鎵哼^其他學校。網(wǎng)友三:中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相對來講比較優(yōu)秀,可能是因為這些學校對生源的選擇比較好,而不是學生們在這里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便這些頂尖學校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學校差距并沒有那么大,這樣的選擇機制也能使他們的畢業(yè)生相比其他學校的畢業(yè)生在找工作或面臨其他機會時更具優(yōu)勢。我們知道一個人最后的成功,起決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于溝通、能夠堅持、誠實守信,等等。而在中國,高校進行學生選拔和分層主要是通過智力考試,這樣一來,他們非智力的能力的發(fā)展就會受到一些不好的影響。網(wǎng)友四:很多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yè)生,他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沒有對社會中一般老百姓的了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資,他們有可能還是覺得不滿足。為什么?因為他們覺得身邊同學找到的工作更好。但他們不知道一般學校畢業(yè)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樣的水平和情況。所以,學校之間的分類,給出的信息量太大。在美國,因為有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性州立大學,比如佛羅里達大學、密歇根大學、德州大學等,所以實際上有很多一流的學生都不會選擇去哈佛或耶魯?shù)软敿獯髮W。當然,美國的不同院校之間也有很多差異,各有特點。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的同質(zhì)性還是比較強的,教學任務比較單一,課程設置也相差不大。然而隨著個人的成長,越是到受教育后期,其區(qū)分度越大,因此表現(xiàn)出的個人差距也會越大。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體和個人化。總體而言,這種區(qū)分度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而加大,大學超過中學、中學超過小學。網(wǎng)友五:你可能會說,這怎么可能呢?看看那些名牌大學多少成功人士啊,辛辛苦苦去了美國,不去拿最名牌大學的學歷證書,這不是浪費嗎?單從統(tǒng)計上看,從美國最名牌大學的頂尖院系畢業(yè)的中國學生,其未來的發(fā)展往往不如想象的那么光鮮。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完全是依賴于智力水平來選拔的,那些國內(nèi)最好的學生,智力上的確高人一籌,但在美國的頂尖大學里,其它方面遠勝過我們中國學生的人多了去了。比如說,許多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本科時期就已經(jīng)在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室學習過,在哈佛大學這樣的頂尖學校里頭,遇上個年紀輕輕就改寫教科書的學生,或者家里有一兩個名牌大學教授甚至諾貝爾獎得主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這對于咱們國內(nèi)出去的留學生那就是起跑線上的天壤之別了呀。所以除非你是鳳毛麟角的罕見之材,而且還得心理素質(zhì)極好,否則對于離家萬里赴美留學的年輕學子來說,很難不在這樣的落差中失去心理平衡,反而誤了未來的發(fā)展。網(wǎng)友六:最重要是對讀書,求知,知識和技能的熱愛,對學問的鉆研,對未來目標的定位。應試教育不是什么洪水猛獸,高分的也未必低能,低分也不一定但問題在于我們這里是人為的劃圈裝套,屬于典型的考什么,學什么。一切的學問和思維,都必須在大綱范圍下進行,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和浪費時間。沒有過實際職場經(jīng)驗,也不清楚求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出題和編教材都是在瞎胡鬧——教育的唯一導向錯了,那么教育的成果自然也就垃圾的一塌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