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皇家科學院議事廳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托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通過博弈理論的分析增強世人對合作與沖突的理解。
在1994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三位獲得者也為博弈論學者,分別是萊因哈德·澤爾騰、約翰·納什、約翰·海薩尼。截至目前,獲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博弈論學者共6位。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 2007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明尼蘇達大學的赫維茨(Hurwicz),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馬斯金(Maskin)和芝加哥大學的梅耶森(Myerson),以表彰他們在激勵機制設計理論方面的貢獻。 激勵機制設計理論不僅在理論上將博弈論引入到新制度經(jīng)濟學中,推動了理論的發(fā)展;在現(xiàn)實中,也有助于人們找出有效的交易機制、管制手段和投票程序,豐富了現(xiàn)實中可以選擇的經(jīng)濟制度。各種預測雖然都沒有猜中獲獎名單,但赫維茨、馬斯金和梅耶森的獲獎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