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印度:5人次泰戈爾 (1913年獲文學獎 ) 、喇曼 (1930年獲物理學獎 ) 、霍拉納 ( 美籍印裔,1968 年獲生物化學獎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獲物理學獎 ) 和特雷薩修女 (印籍葡裔,1979年獲和平獎) 。
(二)華人:6人次自1901年頒發(fā)以來,共有6位華人獲諾貝爾科學獎,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和崔琦。但它們都不是中國籍的華人。 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fā)現(xiàn)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6年丁肇中因“發(fā)現(xiàn)一類新的基本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李遠哲因“發(fā)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詳細了解化學反應的過程成為可能,為研究化學新領域—反應動力學作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7年朱棣文因“發(fā)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8年,崔琦與德國的霍斯特·斯托爾默和美國的羅伯特·勞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日本本土:12人次第一位:湯川秀樹,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fā)現(xiàn)了在陽質子與中性子之間作為媒介作用的核力,預言了介子的存在。第二位:朝永振一郎,196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以“超多時間理論“和“魚貫而入理論“而聞名,在量子電磁力學領域有重大貢獻。第三位:川端康成,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作品《雪國》被稱為日本現(xiàn)代抒情文學的經(jīng)典。第四位:江崎玲於奈,197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研究關于半導體、超導體隧道式效果,發(fā)明了隧道二極管。第五位:佐藤榮作,197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他作為日本首相,堅決反對核武器的存在。第六位:福井謙一,198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開拓了“新領域的電子軌道理論“,對有關化學反應過程理論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第七位:利根川進,1988年獲諾貝爾醫(yī)學、生理學獎。他提出了“多種抗體培養(yǎng)的遺傳原理“,這項成果受到高度評價。第八位:大江健三郎,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日本當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以個人魅力來寫人物以實現(xiàn)小說的現(xiàn)實性。第九位:白川英樹,200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其研制的聚乙炔類導電聚合物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第十位:野依良治,200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其成就為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第十一位:小柴昌俊,2002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神岡中微子觀測”獲得高度評價。第十二位:田中耕一,200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得獎成果是“蛋白質解析技術開發(fā)”,他還是諾貝爾化學獎創(chuàng)設以來最年輕得主。2001年,日本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專設研究機構。日本文部科學省為表彰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撥款7000萬美元為他專門建立一個研究中心。該研究機構將命名為“野依國立研究中心”,設在野依就職的名古屋大學,占地面積達7000平方米,由野依良治出任所長。 文部科學省說,這是該省設立的第二所以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姓氏命名的研究設施。第一所叫“湯川紀念館”,是為表彰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已故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澍建設的。文部科學省提出,日本要在50年內(nèi)獲得30個諾貝爾獎,可以認為設立“野依國際研究中心”是為此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四)六位華裔諾貝爾獲獎者簡介1、李政道: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學物理學系學習。1945年轉學到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學系。1946年去美國深造,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 1951年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60~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3年任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1964年任該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1983年任該大學全校講座教授。他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
2、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認為中國將于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大國。原因有四:
一、中國有數(shù)不清的絕頂聰明及可塑造性強的年輕一代,這是科技發(fā)展之首要前提。
二、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在重人倫和勤儉的同時,也重視教育,勢必令上述人才大有可為。
三、中國在過去一百年的發(fā)展中已經(jīng)走出了固步自封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近代科學的熱忱。
四、中國內(nèi)地、香港、 近年來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為科技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楊振寧說,中國人是有很高素質的。中國本土出生、成長,并在本土出成果的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從現(xiàn)在算起,20年足夠。
3、丁肇中: 1976年12月10日,40歲的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學院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開始頒發(fā),從那時候起至1976年的75年中,丁肇中是第三位金榜提名,獲得此項殊榮的中國血統(tǒng)科學家。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縣。1936年出生在美國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正在美國進行訪問。出生3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48年冬并舉家遷至 。1956年9月他只身赴美,進入密執(zhí)安大學工學院研讀。起初學的是機械工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物理系。 1959年他畢業(yè)于該校研究院,取得了數(shù)學和物理方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翌年又獲得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4、李遠哲: 1936年出生于 新竹縣,1965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土學位后,先后在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和哈佛大學任博士后。1968—197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升為教授,1974年又回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化學教授。到1986年為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遠哲發(fā)表的各種論文有180多篇。1986年李遠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86年美國化學會德拜物理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他是獲獎中最年輕也是近十年來研究成果最多的化學家之一,也是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第一位華裔化學家。
5、朱棣文: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在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二天,朱棣文說,他騎著自行車,朝著目標往山路上攀爬,達到了目的地。這種攀登高峰的踏實感受,也只有在努力過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朱棣文祖籍是中國江蘇太倉。1948年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畢業(yè)于羅徹斯特大學數(shù)學及物理雙學士,1976年獲柏克萊加大學物理學博士,并在學校從事兩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國貝爾實驗室擔任電磁現(xiàn)象研究員,五年后,升為電子學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學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擔任系主任。 1993年,他與另一名研究學者共得國際大獎沙烏地阿拉伯“國際科學獎”,兩人合得獎金約十萬美金。 同年又被選為美國科學院第130屆院士。1996年,榮獲古根漢研究獎,并獲美國物理學會學術獎。這次諾貝爾物理獎,朱棣文是與馬里蘭州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科學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國科學家柯恩但諾吉一同分享這分殊榮。三人同時共分諾貝爾獎金約100萬美金。 朱棱文是繼1957年的楊振寧、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遠哲之后,第五位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在他之后,還有一位華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六位華裔獲獎人中,除李遠哲為諾貝爾化學獎外,其余皆是物理獎。
6、崔琦: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1939年生于中國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學畢業(yè),隨后到美國繼續(xù)深造,1967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后到貝爾實驗室工作,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搖籃”,崔琦正是在這里和施默特發(fā)現(xiàn)了分數(shù)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兩人因此在1998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