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振寧、李政道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舉行,同日,由季羨林之子季承執(zhí)筆的《李政道傳》在西單圖書大廈首發(fā)。季承曾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書30萬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統(tǒng)地披露李政道與楊振寧決裂半世紀的學術恩怨內幕:名字排序之爭。
2、丁肇中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59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shù)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fā)現(xiàn)反氘核;1974年發(fā)現(xiàn)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tài)—J粒子,因此貢獻,1975年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
3、李遠哲榮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中國 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中國 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譽退休教授。
4、朱棣文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第12任美國能源部部長、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任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5、崔琦榮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香港科學院創(chuàng)院院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