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類動物專家布萊迪'巴爾博士(又譯:布雷迪'巴爾),是在野外捕捉和研究所有二十三種鱷目爬行類動物的第一人。
十五年來,驅(qū)使巴爾跑遍五十個國家的動力,是拯救這些野生鱷魚的欲望。目前,科學界認為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鱷魚品種瀕臨絕種。在他捕捉到的二十三種鱷魚之中,暹邏鱷據(jù)信在野外算是已經(jīng)絕種了。巴爾出生于德州沃斯堡,在印第安納州布盧明頓長大。1987年,他從印第安納大學畢業(yè),取得科學教育的學士學位,不久之后,在印第安納波利的中北部中學展開教職。巴爾博士教授的科目包括:動物學、生物學、以及地球與生命科學;他的專長是互動教學方式,鼓勵他的學生「親手觸摸、親眼看和親自感覺動物」。 后來,巴爾搬到佛羅里達州,進入邁阿密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開始在大沼澤地國家公園里,大規(guī)模地研究鱷魚的日常飲食內(nèi)容。他這項充滿野心的研究結(jié)果,對于保育獨特的大沼澤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頗有幫助。巴爾博士在邁阿密大學,取得了理科碩士(1994年)和生物學博士學位(1997年)。 巴爾和全球的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研究計劃,他目前由國家地理學會所贊助的研究包括保育哥斯達黎加的美洲鱷,以及棲息于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的短吻鱷飲食的研究。1997年,巴爾與國家地理簽約,擔任系列節(jié)目《國家地理探險家》的野外調(diào)查專家,成為國家地理爬行動物類學家,此后并且出現(xiàn)在六十多部國家地理的節(jié)目中。巴爾于2001年協(xié)助知名的古生物學家暨國家地理駐會探險家保羅'塞瑞諾博士(Dr. Paul Sereno),重現(xiàn)「遠古巨鱷」,這具史前化石長40呎,重達10噸,是史上體型最大的鱷魚之一。巴爾與塞瑞諾攜手合作,跨越全球,研究現(xiàn)代鱷魚的骨骼與行為模式,找出賦予這具化石血肉之軀的線索,然后以原尺寸重建這只古代巨獸。他并于2001至2002年之間,主持國家地理頻道的《鱷魚排排站與布雷迪巴爾》,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冒險,包括巴西潘特納爾的墜機事件、被巨蚺咬傷臉部,并且被一只憤怒的鱷魚拉下船。 2002年,巴爾的探險足跡遍及柬埔寨、法屬圭亞那、巴西、非洲、斯里蘭卡與泰國。他在柬埔寨捕捉到一度被認為在野外絕跡的野生暹邏鱷,寫下生物學研究的歷史新頁。國家地理頻道將于2007年4月播放的電視特輯《動物零距離:捕鱷記》,分別記錄他的傳奇經(jīng)歷和歷史性的成就。這個節(jié)目追蹤記錄了巴爾的最后三次捕捉行動:在婆羅洲的一只假食魚鱷,在中國大陸安徽省的一只揚子鱷,以及呂宋島的一只菲律賓鱷。 此外,節(jié)目里也播出巴爾其它捕鱷事件的精采片段:一只恒河鱷幾乎將攝影師咬成兩半,14呎長的黑凱門鱷在湖里拖著船繞行,還有巴爾因為太靠近小鱷魚,慘遭護子心切的母奧利諾科鱷攻擊,嚇得他拔腿就跑的珍貴鏡頭。巴爾博士充滿活力的作風,以及足夠感染周遭的幽默感,都是讓普通觀眾和百姓朋友們特別容易接受科學概念的關(guān)鍵。同時他還一直將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當成是他研究和觀察工作的一大重點。在哥斯達黎加,他研究的關(guān)鍵要點之一,是和當?shù)貙W童攜手合作,協(xié)調(diào)小鱷魚的野放活動,協(xié)助學童了解鱷魚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