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計算機應用技術東北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是1981年國家教委首批批準的唯一一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點,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別被冶金部和遼寧省評為重點學科,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動工作站,1997年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
1993年建立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中心、1995年建立CERNET東北地區(qū)網(wǎng)絡中心、2000年建立國家數(shù)字化醫(yī)學影像設備工程中心,2000年所在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被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為一級學科博士點。2002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現(xiàn)有教師96人,41名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博士生導師7人、教授25人、副教授33人、講師38人。1996年以來已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14名、碩士研究生343名。學術梯隊不斷壯大、層次結構趨于合理,其中包括學科創(chuàng)始人、中國計算機界第一代著名學者李華天教授,“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王光興教授,“國家863計劃智能計算機主題專家組副組長”劉積仁教授,“863CIMS主題專業(yè)專家組成員”、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于戈教授,“CERNET東北網(wǎng)管中心主任”趙宏教授。在這些治學嚴謹?shù)闹麑W者帶領下,東北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學風扎實、注重實際、強調創(chuàng)新,在寬帶計算機網(wǎng)絡、分布式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數(shù)據(jù)庫及其應用、嵌入式系統(tǒng)技術、圖像及語音信號處理技術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科研和教學力量。在抓住國際前沿領域課題的同時,注重國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緊緊抓住對國民經(jīng)濟有重大效益的項目。學術隊伍結構合理,擁有一批學術水平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其中包括10多名從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留學歸來人員。與美國、日本、巴西、韓國、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科研機構在移動計算、汽車導航、OCR智能軟件、高性能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等方面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1996年以來先后承擔了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等組織的重大攻關項目及省市科技開發(fā)項目等114項,很多研究成果在國內領先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將研究成果實際應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內的各種科技進步獎勵2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fā)表論文435篇;國際雜志和會議上發(fā)表125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錄107篇。3.鋼鐵冶金 東北大學鋼鐵冶金學科組建于1951年,1981年被批準為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988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同年鋼鐵冶金實驗室被評為原冶金部重點實驗室,1992年被批準設置首批博士后流動站,1996年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被批準設置特聘教授崗位和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2年再度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 東北大學冶金學科具有建立早、學科門類齊全、學術隊伍力量強、博士點多的特點。鋼鐵冶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工藝學科,傳統(tǒng)的研究方向為煉鐵、煉鋼和電冶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鋼鐵產(chǎn)業(yè)技術進步、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的需要,本學科又增加了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電磁冶金、冶金資源綜合利用與環(huán)境工程、耐火材料及冶金輔助材料等新興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學科設有冶金反應工程與過程控制、鋼鐵冶金工藝、冶金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冶金熱能工程4個研究所,涵蓋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等應用基礎理論、新一代鋼鐵材料制備技術、冶金過程優(yōu)化與控制、冶金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冶金工業(yè)系統(tǒng)節(jié)能與工業(yè)生態(tài)學5大研究方向。本學科點現(xiàn)有在崗教師4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7入、副教授15人,24人具有博士學位,且中青年教師占80%以上。 本學科在近50年的建設與發(fā)展中,參與了我國鋼鐵冶金領域所有重大技術的研究開發(fā)與攻關,獲得包括國家發(fā)明一等獎在內的***和省部級獎勵36項。目前,本學科在某些領域,如冶金傳輸原理及反應工程、冶金熱力學動力學數(shù)據(jù)庫、冶金過程模擬仿真、多金屬共生礦冶煉綜合利用、高爐長壽與強化冶煉、高爐噴煤、直接還原、熔融還原、復吹轉爐、濺渣護爐、超高功率電弧爐、電渣冶金、噴射冶金、電磁冶金、系統(tǒng)節(jié)能等處于國內外先進水平。在潔凈鋼冶煉、高效連鑄、新鋼種冶煉、新型耐火材料及冶金輔助材料、鋼鐵冶金清潔化和高新技術在鋼鐵冶金中的應用等前沿領域也取得重大進展。4.有色金屬冶金 本學科1951年在我國首建,1981年首批建立博士點,現(xiàn)設有博士后流動站。1995年被批準為冶金部重點學科,是我國第一批211工程建設學科和冶金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2年被評為***重點學科?,F(xiàn)有教職工45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2名,博士生導師5名,教師中獲博士學位者高達56.3%。著名有色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挪威科學院院士邱竹賢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已培養(yǎng)近萬名大學畢業(yè)生、380名碩士、70名博士、45名外國留學生。近5年來,承擔國家、省部級和地方項目106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項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科研經(jīng)費1403.2萬元,獲***獎勵3項、省部級獎勵20項。 主要研究方向為:輕、重、稀和貴金屬冶金、資源綜合利用、新材料及相關技術等。多年來與美國、日本、挪威、澳大利亞、瑞典、韓國、加拿大等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人員交流100多人次。1996年在我校成功地舉辦了有色冶金與材料國際學術會議,影響較大。與我校加工、材料、鋼冶等學科聯(lián)合申報成功了“教育部電磁過程研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先進材料制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承擔7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在國內同類學科中是絕無僅有的。5.機械設計及理論 東北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由原來的機械學和工程機械等多個學科點合并而成,其中機械學和工程機械兩個學科都是我國首批博士點學科,且都是省部級重點學科。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建設、發(fā)展,現(xiàn)已有很好的工作積累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具有進行前沿課題研究和解決重大工程問題的基本設施、條件與能力。2002年被評為***重點學科。本學科具有的主要特色和學術優(yōu)勢如下: 以聞邦椿院士為帶頭人的學術隊伍在振動利用與控制工程、機械動力學與轉子動力學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振動利用現(xiàn)已成為極具特色的交叉學科方向,正在國內外學術界產(chǎn)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某些成果居國際領先地位。 以我國著名機械設計專家徐灝教授為前學術帶頭人的學術隊伍在結構疲勞與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享譽全國,曾寫出了國內第一本《疲勞設計》專著和第一本《機械可靠性設計》專著,研究成果包括疲勞損傷累積模型與結構疲勞壽命預測理論與方法、能連續(xù)測定擴展裂紋尖端內溶液pH值和金屬電位的實驗裝置、腐蝕疲勞裂紋擴展表達式、結構疲勞強度可靠性設計理論與方法等。 本學科在高速重載齒輪傳動及摩擦學方面也卓有建樹,在系統(tǒng)可靠性與概率風險分析、多軸疲勞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已躋身于國際前列。 近年來,學術研究領域已拓展到機器人運動學與動力學、虛擬設計、網(wǎng)絡化設計、智能結構、系統(tǒng)概率風險分析、納米技術與微機1U系統(tǒng)等。 本學科點現(xiàn)在由現(xiàn)代設計與分析研究所(含遼寧省CAD《AM工程技術中心》)、機械振動研究所、機械基礎教學與研究中心以及工程圖學教學與研究中心構成,有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26名。本學科與國外許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廣泛的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關系,近5年派往國外的訪問學者、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進修生、博士后等研究人員已達23人次,來訪講學外國專家17人次7.材料學 本學科創(chuàng)建于1950年,是我國最早的金屬材料學科之一,最早翻譯了一批本科用教材,并創(chuàng)建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金相實驗室。1953年首屆物理冶金專業(yè)本科生畢業(yè):1962年起開始培養(yǎng)研究生,1981年被批準為首批金屬材料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990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學科。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評為冶金工業(yè)部和遼寧省的重點學科。1998年隸屬的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被批準為博士學位一級授權學科,并于同年被批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2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覆蓋了我校原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粉末冶金、金屬腐蝕與防護和焊接等二級學科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學科方向。逐漸形成了材料織構與晶界設計等主要研究方向,以新型材料的研發(fā)和傳統(tǒng)材料的改進優(yōu)化為主,在保持金屬材料優(yōu)勢的同時,不斷向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和材料應用技術領域拓寬。在改革開放后的“六五”到“九五”計劃期間,本學科與鞍鋼、本鋼、撫鋼、遼化、盤錦油田、工模具制造等企業(yè)一起,在16Mn鋼創(chuàng)國際名牌、耐候鋼及工程機器用鋼開發(fā)、模具鋼新品種開發(fā)和功能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6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 本學科注重基礎研究與知識更新對科技進步的支撐與促進作用。從80年代起,在材料織構與晶界設計、合金相圖與合金設計、新型永磁材料、非晶納米晶材料、高溫合金、新型陶瓷材料、高分子液晶及高分子光電信息功能材料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基礎性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們的關注。目前與Oxford,Metz,Tohoku,Wienna等國際著名大學的相關學科之間建立起了合作研究或學術交流關系,使基礎性研究逐步與國際前沿接軌并同步發(fā)展。 近年來,學科建設的重大進步是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的崛起和大型科研學術團隊的形成。一批從海外歸來的和本國培養(yǎng)的博士已經(jīng)成為學科發(fā)展的主體力量。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guī)劃(973)項目“新一代鋼鐵材料的重大基礎研究”和“提高鋁材質量的基礎研究”的承擔以及“先進陶瓷材料”與“高分子光電信息功能防偽材料”研究方向的成長就是明顯的例證。這是多年來從法國、日本、英國吸引回國的一批優(yōu)秀青年學者迅速成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