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jīng))【注釋】(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按髮W”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暗馈暗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5)得:收獲。
(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
(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咀g文】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讀解】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v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jīng)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huán),則是連結“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zhì)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zhì)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弘揚光明的品德【原文】《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諟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傳1)【注釋】(1)康浩:《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渡袝肥巧瞎艢v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jīng)”之一,稱為“書經(jīng)”。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思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号c“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咀g文】《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边@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讀解】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jīng)”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fā)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diào)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chǎn)物?!度纸?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币簿褪钦f,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zhì)。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在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fā)掘、弘揚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乃至于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yǎng)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湯之,《盤銘》(1)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保?)《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保?)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傳2)【注釋】(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
(2)茍: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jīng)”里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
(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jù)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不同的意思?!咀g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薄对娊?jīng)》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彼裕返赂呱械娜藷o處下追求完善?!咀x解】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tài)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話,那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強調(diào)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了?!捌埲招拢杖招?,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凈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凈,這樣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堅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干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說到底,也就是毛澤東所一再強調(diào)的”加強思想革命化”。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驅動人們棄舊圖新。所以,你不僅可以像商湯王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頭、案頭,使它成為你的座右銘。找準自己的位置【原文】《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保?)《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弊釉唬骸坝谥梗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对姟吩疲骸罢氨虽堪模G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傳3)【注釋】(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qū)。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qū)別。在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jīng)·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嘆詞。緝,繼續(xù)。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
(4)《詩》云:這幾句詩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讠宣),《詩經(jīng)》原文作“(讠爰)”,遺忘。
(5)道:說、言的意思。
(6)恂栗,恐懼,戒懼。
(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咀g文】《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薄对娊?jīng)》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只鳥兒嗎?”《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对娊?jīng)》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jīng)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咀x解】這一段發(fā)揮“在止于至善”的經(jīng)義。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應該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于至善”的問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兵B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應該落腳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贝蠖际屑捌浣紖^(qū)古來就是人們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jīng)義的所在。經(jīng)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達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后要實現(xiàn)的,就是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達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偉大,追求完善。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當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似乎過于理想化,過于遠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于我們來說,仍具有較深的啟發(fā)意義。“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的地方,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比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弊x書人心態(tài)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墒牵M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后,所謂“下?!钡臋C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于出現(xiàn)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xiàn)象。其實,《大學》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