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綱領(lǐng)就是明德、新民、至善;意義簡釋如下: 明德是任何人都稟受于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
“明明德”是肯定人類與生具有靈明的德性,現(xiàn)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覺。人之行善避惡,并非社會規(guī)范所外加的義務(wù),卻有內(nèi)在本然的基礎(chǔ)。道德實踐的價值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人性是向善的。 親民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覺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須 “親民”,親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進。人生的一切變化生滅,唯有在遵循內(nèi)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遠做個新人。 至善是指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境界?!懊髅鞯隆焙汀坝H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為方向或目標(biāo),等于是永無止境的期許。 八條目是什么呢?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意義簡釋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后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xiàn)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fù)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fā)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yǎng)德性,知至而后意誠。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fā)點。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于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tǒng)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fēng)充滿全國,國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zhì),作為人民的榜樣。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jié)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