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沒有
香港的教育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嗎,在線求解答
目前沒有
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中國內地諾獎得主為零的缺憾,不過我倒希望零永遠保持住,否則邀功的人會比預想中的要多。魯迅對此曾有清醒的警告:“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獎賞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yōu)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如今這句話仍然與現(xiàn)實吻合,看看這些華人諾獎得主的教育經(jīng)歷和獲獎時的工作背景就清楚了。
新網(wǎng)10月6日電 據(jù) “中央社”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6 日宣布,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 (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 爾物理學獎,以獎勵他們在光纖和半導體領域上的開創(chuàng)性研 究。消息傳來,香港各界感到興奮,因為高錕曾在香港接受教 育及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高錕獲獎的消息今天傍晚傳出后,行政長官曾蔭權實時表 達祝賀。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當日亦向中大師生發(fā)公開信 祝賀前任校長高錕教授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接受采訪時說,他個 人覺得,中大師生都會對此感覺光榮。他表示,他當年剛進入 中大教書時,高錕還是校長,而高錕給人的感覺是一位謙謙君 子?!案咤K在光纖上的成就對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巨大,獲獎是應得 的?!彼f。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吳景深也說:“我不是搞光 纖的,但高錕的獲獎,應是全香港人的光榮?!背鞘写髮W物理系 教授張乃豪表示,這是香港人的光榮。他說,連同之前的另一 位美籍華人崔琦,至今已有兩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學者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高錕在一篇論文中提出,用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 長距離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事業(yè)的革命,他并提出當玻 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里時,光纖通訊即可成功。他的 研究為人類進入光纖導引新紀元打開了大門。 高錕于1933年在大陸上海出生,有一位弟弟,他的父親當 時是國際法庭的律師,一家人住在上海法租界一棟三層高的房 子。高錕年輕時在香港圣若瑟書院就讀中學。 高錕早年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曾說,中學時期,他遇上幾 位具有啟發(fā)性的老師,其中一位老師請學生用手推他到墻角, 以切身體會推力的原理。這種教育方法令高錕對所學的都有非 常深刻的了解。 據(jù)說,高錕少年時文靜瘦弱,對科學特別感興趣。當時學 校沒有化學科,高錕自購課外書籍學做實驗。 1948年,高錕舉家移民香港,他進入圣若瑟書院就讀。中 學畢業(yè)后,他考入香港大學。但由于當時港大沒有電機工程 系,他于是遠赴英國就讀倫敦大學理學院,開展自己的科學大 道。 在學習上,高錕曾說,“應該學習如何集中,懂一樣東西, 專心認識,深入思維,不但能夠專注于一種學問,亦會拉高對 其他知識的認識能力,事事都能看得深入一點。” 高錕于1987至1996年間擔任中大校長,退休后在美國及香 港兩地輪流居住。(張謙)
有,高錕。
華人科學家高錕以及兩名美國科學家韋拉德博伊爾 (Willard 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曾在香港接受教育及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有深厚淵源。
高錕于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博士學位;
1987年-1996年,高錕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成立工程學院、教育學院及多間研究所,開設多個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課程,為中大成為世界級研究型綜合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0年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91年,在高錕領導下,香港中文大學率先租用一條衛(wèi)星電纜連接美國太空總署,帶領香港接通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至1995年,中大成立香港互聯(lián)網(wǎng)交換中心(HKIX);
1996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大紫荊勛章;
2018年9月23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