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是由打鐵的鐵錘演變而來。
中世紀時,蘇格蘭的鐵匠和礦工,在業(yè)余時間里經(jīng)常用他們的生產(chǎn)工具--帶有木柄的鐵錘進行擲遠比賽。以后,這樣的比賽漸在蘇格蘭、愛爾蘭的曠工和山民中流行。鏈球的英語詞意即鐵錘。19世紀后期,鏈球成為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運動會的比賽項目。那時的投擲方法是旋轉(zhuǎn)五圈后擲出,投擲的方向沒有限制。決定投擲距離的辦法,是從投擲者的前腳到鏈球的落點來計算。第一個紀錄是牛津大學學生在1873年創(chuàng)造的,他使用的球柄比較長,球體是用鉛做的。從那時起,鏈球才開始改為圓形,其后柄也由木制的改為鋼鏈。當時使用的器械是將木柄的鐵球,后為便于投擲,將木柄改為鋼鏈,鏈球由此而來。擲鏈球最初采用原地投,后逐漸改進為側向投,旋轉(zhuǎn)一圈投、兩圈投、三圈投,現(xiàn)運動員多采用四圈投。男子鏈球重7.26公斤,總長117.5~121.5厘米,女子鏈球重4公斤,總長116.0~119.5厘米。比賽時,運動員必須在直徑2.135米的圈內(nèi)用雙手將球擲出,鏈球必須落在40度的角度線內(nèi)方為有效。圈外有U形護籠,確保投擲安全。男子鏈球于19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鏈球?qū)⒂?000年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