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時代不同的原因,人們對高考有著不同的看法。
我國在1952年全國統(tǒng)一招生以來,到1965年,高考錄取率都很低。在1977年剛恢復高考時,積累了十多年的考生參加高考,報考人數(shù)570萬人,錄取27萬人,高考錄取率只有4.7%,1978年有610萬人報考,共錄取40.2萬人,高考錄取率為6.6%,這兩年消化了因文革的原因沒參加高考的考生,以后錄取率逐年提高,1984年的錄取率為30%,一個叫"馬云"的小伙子考上了杭州師范學院英語專業(yè)。2007年錄取率達到了50%。很明顯那時的高等學校的教育是精英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專門人才,那個時候?qū)W生上大學是免學費的,學生畢業(yè)后以干部身份由國家派遣到各單位工作。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人們認為高考具有改變命運的功能,尤其是對貧寒的農(nóng)村學子來說。這種看法延續(xù)了一二十年。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十分重視高等教育,高考的錄取率也越來越高,到2018年,高考的錄取率已經(jīng)達到了80%以上。由于高校的逐年擴大招生,使得每年大學畢業(yè)生越來越多,1996年國家改革了大學畢業(yè)生的分配制度,1998年后開始大規(guī)模實行不包分配,到2000年全面停止了包分配制度。除了大學畢業(yè)生不包分配,且從1996、1997年開始全國所有高校除特殊行業(yè)外全面實行收費制度。高考錄取率逐年提高,標志著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逐漸向普及教育轉(zhuǎn)變。80%的升大率轉(zhuǎn)變了人們對高考的看法。大多數(shù)人不認為高考改變命運,現(xiàn)在考生身處的時代背景,和以前已有很大不同。10年前的2008年,高考人數(shù)達到1050萬,升學率只有57%,而到2018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13所,比2017年增加35所,各地的平均高考升學率已經(jīng)達到80%,我國即將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再用高考改變命運的觀念來對待高考和上大學,會嚴重影響上大學的選擇和教育的發(fā)展。高考改變命運,追求的是通過高考,獲得文憑、身份,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時代,還行得通——上大學的人少,考上大學,就獲得“天之驕子”的身份,由此改變命運。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這就行不通了,如果還要追求改變命運,就會變?yōu)樽非罂歼M名校,這就是我國近年來的高考,為何名校競爭加劇的原因,統(tǒng)計顯示,所有985高校的錄取率只有2%,211院校的錄取率只有5%,這一錄取率比高等教育精英時代的總體錄取率要低得多。我國的高考,也就從之前的“上大學獨木橋”變?yōu)椤吧厦*毮緲颉?。國家在處在教育變革的時代中對高考十分重視,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革,爭取為高校輸送更多的可以造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