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及其引導策略2014年01月22日 內容“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積極、進取,但理想信念比較模糊;價值觀念多元、務實、自我,功利性取向明顯;個性獨立、樂觀、張揚,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道德選擇困惑,知行缺乏統(tǒng)一性;以網絡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養(yǎng)欠缺。
他們個性特征鮮明、思想觀念復雜、行為表現(xiàn)務實,這是特定的時代背景、生活環(huán)境和其身心發(fā)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在尊重與欣賞中拉近距離,在平等與互動中疏導認識,在服務與幫助中滲透影響,在言傳與身教中提高自覺,應當成為教育引導“90后”大學生的基本策略。關 鍵 詞:“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引導策略作者簡介:萬美容,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曾蘭,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生,主要從事青少年發(fā)展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5968(2012)08-0010-04“90后”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群體的主體。他們個性特征鮮明、思想觀念復雜、行為表現(xiàn)務實,是備受關注同時也備受爭議的一個群體。準確把握“90后”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探索教育引導的科學方法,對于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主要特點“90后”大學生生長在經濟全球化迅猛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歷史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他們在思想行為方面也不斷地表現(xiàn)出一些鮮明的特點。1.“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積極、進取,但理想信念比較模糊。從總體上看,“90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主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信任黨和政府,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充滿信心;他們擁護、支持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對政局穩(wěn)定和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持有信心;他們有很高的愛國熱情,積極思考,對時事政治有自己的認知并愿意積極參與??傊麄兇蠖妓枷牖钴S,關注面廣,參與熱情高。但在肯定主流的同時,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他們常常在思想認識和行為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出矛盾的狀況,應該理性慎重地看到一些“90后”大學生在思想觀念、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偏誤。比如,由于比較忽視政治理論學習,一些大學生政治理論水平不高,對一些社會熱點、社會事件、深層次的社會問題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由于受到自身面臨的現(xiàn)實困難的沖擊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等問題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現(xiàn)出模糊不清的狀況;由于理性思維不足以及政治辨別能力欠缺,社會參與尤其是政治參與比較情緒化,往往表現(xiàn)出心態(tài)浮躁、行為躁動甚至盲動的現(xiàn)象。2.“90后”大學生價值觀念多元、自我、務實,功利性取向明顯。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正處在發(fā)展定型的過程中,因而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評價和選擇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具有較大的波動性和可變性,呈現(xiàn)出復雜多元的價值取向??梢哉f,理性、務實、自我、功利化是“90后”大學生價值觀最突出的特點。比如,考察入黨動機,除了“信仰共產主義”、“奉獻社會”、“追求進步”等主流動機外,“社會地位高”、“為就業(yè)增加砝碼”、“好處多”等動機所占比例也有明顯上升;婚戀標準中,在重視“感情”因素的同時,“家庭背景”、“學歷學識”、“經濟收入”等也成為重要的考量指標;在人生理想方面,社會地位、報酬收入、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等已經成為非?,F(xiàn)實的追求內容??傊?,“90后”大學生在價值選擇標準多元化的基礎上,理性務實、現(xiàn)實功利和自我取向的傾向日益明顯。3.“90后”大學生個性獨立、樂觀、張揚,但容易以自我為中心?!?0后”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一部分還是“獨二代”。他們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從小就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自信、樂觀、張揚的個性。手機、網絡的普遍應用使他們掌握了多樣化的信息獲取途徑和及時獲取最新信息的方法,新媒體更使他們的視野變得極其開闊,他們在面對現(xiàn)實、未來和未知時擁有樂觀、自信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考證”、“考研”、“出國”長時間熱度不減,選求學專業(yè)、選婚戀對象、選就業(yè)崗位從不含糊,翹課甚至退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放棄傳統(tǒng)就業(yè)方式而自主創(chuàng)業(yè)瀟灑干脆,這些無不體現(xiàn)出他們強烈的自主精神、競爭意識以及他們對自己獨立決斷與抗風險能力的高度自信。但是,一些大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注重自我感受,“我喜歡”、“我愿意”、“我高興”是他們自我認知、價值判斷以及行為選擇的重要標準;還有一些大學生奉行快樂至上的理念,很多時候表現(xiàn)出“當下即是”、“怎么都行”、“無所謂”的人生態(tài)度。如果說彰顯自我、敢于競爭是“90后”大學生所向披靡的助飛雙翅,那么,“以自我為中心”可能會成為他們折戟沉沙的精神魔咒。4.“90后”大學生面臨道德選擇困惑,知行缺乏統(tǒng)一性。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之下,社會上充斥著多元復雜的道德觀念,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必然輻射、影響到當代大學生,引起其內心價值觀念的沖突和博弈,形成了紛繁復雜的道德生態(tài)。不僅忠君愛國、講信修睦等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與“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前途、前途,有錢就圖”等新涌現(xiàn)的“新”觀念在緊張較量,而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八榮八恥”等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與人本主義、自由主義、相對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也在激烈碰撞。如此復雜的思想道德環(huán)境,加之在道德抉擇中對自我利益的較多考慮,對行為后果的謹慎估量,使得“90后”大學生在道德選擇上處于彷徨困惑狀態(tài)。盡管他們對各種道德觀念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但他們在道德思考中疑慮重重,在道德實踐中遲疑不定,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缺乏有效的統(tǒng)一。認同社會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但未必內化為個人行為的準則,承認某種道德要求合理但未必在道德生活中踐行,對他人對社會提出較高的道德期待但未必能嚴于律己、身體力行——這些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在“90后”大學生身上普遍存在,實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觀念矛盾、道德選擇困惑的真實反映。5.“90后”大學生以網絡為重要的日常生活工具,但媒介素養(yǎng)欠缺。對于“銜著鼠標出生”的“90后”一代,網絡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他們日常人際交往與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網絡交友、網絡學習、網絡購物、網絡休閑、網絡獲取資訊等,可以說,網絡已經滲透到了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化、信息化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下,大學生往往習慣借助別人的結論來判斷事物,在“有問題,百度一下”的理念下疏于思考,信息辨別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明顯不足。大學生對網絡的高度依賴與媒介素養(yǎng)欠缺的矛盾衍生出不少令人憂郁的網絡問題:不少人成為“網絡中毒癥”和“下載強迫癥”患者,不少人成為“手機控”、“微博控”,不少人成為“網絡推手”的粉絲,不少人成為“網絡謠言”的傳播者,不少人甚至淪為網絡犯罪故事中的主人公。網絡對當代大學生有明顯的雙刃劍效應,在“90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yǎng)相對欠缺的情況下,其負面影響更是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