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角雉,在分類學(xué)上位于脊椎動物門,鳥綱,雞形目,雉科,角雉屬。
黃腹角雉為我國特有種,體形比家雞略大,體長約60厘米,尾長20-23厘米,體重約1.5公斤。雌雄雉羽毛顏色不同,雄鳥羽毛色彩極其華麗,頭頂具有前面為黑色、后面為橙紅色的冠羽。冠羽下面隱藏著一對長約20厘米的翠藍色肉質(zhì)角,喉下長著一個橙黃色的肉質(zhì)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為粟紅色,其間點綴著許多卵圓形的黃色斑塊,圓形斑塊的周圍鑲著黑色的邊。身體下部呈皮黃色,因此得名黃腹角雉。雄雉的尾為棕黃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橫帶,尾部為鈍圓形。雌雉個體稍小于雄雉。上體羽毛主要呈棕灰褐色,其間散布有形狀不規(guī)則的黑褐色或白色的斑紋。雌雉的肉角沒有發(fā)育,也沒有肉裙,還沒有冠羽。雌雉的體色顯然不如雄雉華麗。黃腹角雉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葉林的混交林內(nèi),經(jīng)常在流水的溝谷中、灌木叢林中覓食,主要吃植物的嫩葉、花、漿果、種子,也吃少量的昆蟲。到了秋季、冬季主要吃青崗的種子,交讓木的葉和果實。這些樹木數(shù)量極少,只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高山地區(qū)。因此就決定了黃腹角雉生存范圍狹小,數(shù)量也就極少了。所以黃腹角雉這種我國獨有的珍禽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瀕危物種。
3月中旬黃腹角雉開始發(fā)情,在發(fā)情求偶期間,雄鳥常在清晨時發(fā)出短暫的、激烈的、好像嬰兒啼哭的聲音。這聲音實際上是求偶的鳴叫聲,這聲音對人不怎么好聽,可是對于雌鳥來說,卻是非常美妙的聲音。在此同時,雄鳥在雌鳥面前上下起伏,它那位于頭部后方的冠羽不斷豎起,抖動它那暗藍色的肉角(有3厘米長),以引起對方的注意。雄的黃腹角雉平時肉裙比較小,不顯眼,到了發(fā)情求偶期也變得顏色特別鮮艷,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在充血膨脹的肉裙上。那條紋遠看似繁體的“壽”字,故有人又稱其為“壽雞”。其肉裙交替舒縮,突然充血膨脹展開,下垂在胸前,一邊抖動,一邊鳴唱,直到使得它面前的雌鳥滿意為止。黃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樹干上,而且非常簡陋,雌鳥把枯樹枝等較細的枝條,用腹部壓成一個淺淺的窩,這就是它的巢穴。
4月初產(chǎn)卵,卵的大小比雞蛋稍大,為土棕色,其間分散有褐色的細點。產(chǎn)卵時不是一次都產(chǎn)出,而是隔日產(chǎn)1枚卵,平均每窩2-4枚左右,每年產(chǎn)一窩。孵卵的任務(wù)由雌鳥擔(dān)任,雌鳥在孵卵期間非常認真負責(zé),每天只離開巢一個小時左右外出覓食。有時遇到天氣不好,或下雨天,雌鳥可以1-2天不離巢,它用自己的身體或張開雙翅把雨水擋住,以保持卵的溫度。一般情況下,孵化期為28天左右。出殼的雛鳥身體表面布滿了棕褐色的絨羽,在出殼的當天,雛鳥即可扇動它那幼小的雙翅,這說明雛鳥的翅羽成熟得很快。雛鳥出殼之后,親鳥對它還是百般地愛護,一直用身體給雛鳥保暖,一直到第三天的清晨,雌鳥才帶著雛鳥從巢中飛落地面,雛鳥跟隨雌鳥到處尋覓食物。幼鳥生長發(fā)育較為緩慢,一般兩年以后才能發(fā)育為成鳥,性成熟。由于黃腹角雉飛行能力差,行動緩慢,反應(yīng)遲緩,易被天敵捕食,故又稱“呆雞”。加上它生存的環(huán)境范圍狹窄,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時間長,人為的捕獵等等因素,黃腹角雉現(xiàn)已成為瀕危物種,被列為我國一級保護鳥類。
1975年在黃腹角雉的原產(chǎn)地浙江省泰順縣鳥巖嶺建立了自然保護區(qū),面積達到6.1平方公里,并于1987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
1986年又在廣西省建立了西嶺崗自然保護區(qū),面積有200平方公里。
1988-1989年又在北京師范大學(xué)內(nèi)人工飼養(yǎng)并繁殖出幼鳥,且兩年以后達到了性成熟,1990年進行人工控制光照促使發(fā)情提前的實驗,同樣獲得成功。經(jīng)人工馴養(yǎng)的黃腹角雉,提前一個月發(fā)情并產(chǎn)卵成功。黃腹角雉將在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