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10年,留學生們將何去何從
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個準備出去,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留學黨們,在前行于這條荊棘漫布的求學之路時,是否真正意識到了我們正在付出什么,我們又在等待什么。...
又是一年的冬去春來,每次看到越來越多的學弟學妹前赴后繼,努力備考的時候,都會不禁想起07年秋天的自己。
和所有人一樣,支持著我默默前行的是夢想,是當時對留學懵懂而現在看來又稍顯幼稚的憧憬。無知者無畏,或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說實話,隨著這幾年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我個人感受更多的不是欣喜或驕傲,而是顧慮和擔心。我顧慮的不是留學黨越來越多,所以國外教育就越來越水,畢竟大學招生人數還是有限的。
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個準備出去,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留學黨們,在前行于這條荊棘漫布的求學之路時,是否真正意識到了我們正在付出什么,我們又在等待什么。
留學的“付出”:
不僅僅是高昂的學費
美國大學 一年讀8個月的書,大概30周的課。當我們把每年高昂的學費除以30,再除以每周五天的上課時間之后,那每天高達千元的學費忽然間就變得如此觸目驚心??墒牵@遠遠不是我們所付出的全部。
在我們踏上SAT考場,寫下第一篇申請文書,遞交第一份Common Application的時候起,我們已注定遠行,遠離父母,獨在異鄉(xiāng)。“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天下沒有一位父母愿意送子女去天涯之外,雖然他們毅然決然,為了孩子的未來。
我依然記得母親6年前浦東機場送別之時的淚眼朦朧,那種“父母漸漸老去,而吾等卻不能在其左右”的有心無力感,我想也是這條路上我們需要承擔的吧。而大學生活中,因為口語很爛無法融入上課討論,或者因為文化差異聽不懂周圍人的笑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類似的無奈和尷尬。
但是,我更愿意把這些挫折歸類到“收獲”中去,雖然有自己找罪受的作孽感,但是學會微笑地去擁抱失敗,讓每一次挑戰(zhàn)和痛苦成為自我蛻變的最好見證,難道不也是一種收獲嗎?
留學的“收獲”:
求知、包容、自我選擇
讓我們找回對知識最純粹的熱愛
在此,請允許我分享一個可以說曾啟迪了我人生的經歷。那是我大二那年的一個普通的周五晚上11:30,當大多數同學都加入到了校園各處的派對中把酒言歡的時候,我在我們圖書館碰到了一個我物理課上同學,Davi。他正橫躺在沙發(fā)上,很專注地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因為我知道這哥們沒有在上任何哲學課,而且又是工程專業(yè)的,所以我很疑惑地問:“Why are you reaing this?” (你為什么要讀這個?)
然后Davi回答我說,“Why CANT I rea this? ”(我為什么不能讀這個?)
夸張的說,那個時刻,Davi的頭上我分明看到了一圈圈的圣光&mash;這是對知識最本質的熱愛,求知僅僅是因為喜歡,也就是英文中的intrinsic pleasure。在當下“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很多人文基礎學科(如歷史)因為缺乏直接的社會應用從而被很多人所忽略的時候,我想我會感謝是我的大學,確切說是那些我周圍的同學,是他們用實際行動和那無法掩蓋的,從內心深處散發(fā)出的對知識的渴望和喜愛,讓我找回對知識最純粹的熱愛。
一個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意大利文藝復興?一個英美文學專業(yè)的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微積分和統(tǒng)計正態(tài)分布?因為我們想透過歷史了解社會的變遷,通過數學感受嚴密推理的樂趣,不為更高的GPA,不為更高薪水的工作,只是想滿足一個“人”對于了解自身和周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當有一天我在費城的火車上看到我前后左右所有的乘客都人手一本“口袋書”閱讀的時候,我為自己出門居然沒有帶“精神糧食”而臉紅,最后只好從地上撿起了一張貌似是“治療禿頭廣告”的報紙濫竽充數了。
包容差異,擁抱多元世界的共存
多元化,英文中的iversity,一直是幾乎所有美國大學都在宣揚和堅持的價值感。也就是因為對于多元化的推崇,這才給了像我們中國學生這些國際學生前去就讀的機會。從表面意義上分析,如果一個大學的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不一樣的成長經歷和個人興趣,來自不同的社會階級和文化群體,甚至擁有多樣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每一個個體就可以“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心態(tài),博采眾長,開闊視野。
但我覺得從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層面,大學希望每一個學生能夠學會包容差異,去容忍,接受,從而欣賞和你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
比如說我自己可能不喜歡夜夜笙歌,每周末都去派對,但我又是否可以接受并嘗試著去理解我三任美國室友每周五的盡情愉悅?我的理解是每一個人的娛樂放松方式不一樣,這取決于個性和文化,或許你更享受和好朋友去KTV唱歌,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歡酒精的快感,舞曲的動感。兩者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不同而已。
就像伏爾泰所說的一樣,“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當我們可以學著去包容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甚至可以學會去欣賞我們的對手或敵人的時候,我們就真正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寬容?;仡櫲祟愇拿鬟^往千年的進程,無不都是在對立和矛盾中尋求合作,通過妥協(xié),通過找到類似于經濟學上所謂的“帕累托改進”,共生,共贏,共進。
選擇決定人生,獲得真正的自由
個人選擇的自由,我想,是美國大學給予每一個求學者最最寶貴的財富了吧。如果沒有自由,又怎么會有入學時的“沒有專業(yè)”?如果沒有自由,又怎么會有大學4年的跨學院自由選課和free curriculum?這種學術自由的背后,是對于個人選擇的尊重和推崇。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而幸福的定義也應該是個人化的。
當CCTV略帶諷刺意味地采訪路人,問“你幸福嗎?”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很多人臉上的迷茫和困惑。當書店里的暢銷書都被所謂的“成功學”、“年薪百萬的秘訣”和“創(chuàng)業(yè)教父秘籍”之類的書籍所占據的時候,我很難過的發(fā)現“幸?!北淮直┑牡韧凇俺晒Α?,而“成功”又被簡單地概括為“名利雙收,身居高位,富可敵國”??墒牵y道陶淵明式的“采菊東籬下”就不算幸福嗎?難道和心愛的人一起燒一個宮保雞丁,晚上一起欣賞“小爸爸”或者“中國好聲音”就不是人生贏家了嗎?
說實話,這個關于人生選擇,定義屬于自我的幸福的終極命題,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問我自己的。可能等我過完了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我所追求的的幸福和人生是不是最適合的,但是至少我希望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也曾未人云亦云過,也曾因為不喜歡投資銀行的官僚主義和等級制度而選擇放棄,也修過學,也創(chuàng)過業(yè),睡過一個月的辦公室地板,哭過,感動過。
留學后
我們的未來在哪里
是的,我們總歸是要離開“學生時代的象牙塔”的,總會有我們踏入社會,勇敢面對這個錯綜復雜的世界的一天的。不少朋友,同學,學弟學妹都本科畢業(yè)了,我也了解了一些他們的未來去向,很多極具代表性??偨Y起來,請允許我實話實話,我們留學生的職業(yè)選擇并沒有想象中的多,因為語言文化上的劣勢,以及很多工作擺明不要international的赤裸裸的歧視,最后我們在看到自己熬夜改出來的coverletterresume一次次石沉大海,在一次次被告知interview faile之后,才發(fā)現原來夢想總是如此美麗而虛幻,而骨感的現實卻殘酷的不留情面。
畢業(yè)后大家選擇的去向也各不相同
Finance &Investment Banking
雖然我自己在中途做了“逃兵”,但是我不得不承認:Golman Sachs or Morgan Stanley的光環(huán),百里挑一的錄取率,一畢業(yè)就可以參與世界級公司的財務事務的機會,以及那世俗但卻實用的,動不動就是100K美元的年收入,是很多留學生所不能抗拒的誘惑。
目前來看,能去這些行業(yè)的,包括頂尖外資投資銀行的IBD,Sales &Traing,Research,和AssetManagement在紐約,香港或者北京辦公室的,和一些低調但卻非常elite的private equity &hege fun &investment vehicle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需要來自美國最頂尖的大學。(美國有一個target school list)
如果你確定這是本科畢業(yè)后的目標,你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汗水,你需要大一大二就開始積累相關的行業(yè)經驗和實習經歷。而如果你來自比如其他一些non-target school,很坦白的說,這扇門仍然向你敞開,但是你需要找到那個鑰匙,也就是Alumni & Friens?Connection。
ManagementConsulting
“去咨詢吧,你可以參與到不同行業(yè),幾個甚至幾十個公司的戰(zhàn)略研究和問題解決中!”圈子里挺多留學生朋友都非常熱衷這個行業(yè),一個是因為它確實比較有意思,另一個是可以不用每天像banking一樣number crunching,可以work with people. 麥肯錫,BCG,Bain,Monitor,確實這是一個值得為之而努力的地方。
但是,擺在留學生面前的現實是,我們進退兩難。首先是Consulting Firms每年需要的人就不是很多,也就是僧多粥少,競爭難度絲毫不低于Banking,然后我們很難在這些公司的北美或者歐洲office找到自己的位置。為什么?你覺得讓一個印度人來告訴你“上海小籠包”的口味該如何改進,該如何贏得市場時,你覺得這靠譜嗎?你會為他的“iea”買單嗎?那么退而求其次,這些公司在HK的辦公室相對來說我們的機會就大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我們同時了解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優(yōu)勢就可以發(fā)揮出來了??墒呛苓z憾,HK是一個financial hub,那兒的consulting eman真的不大。其實,麥肯錫等公司最大的需求和增長點,恰恰就是我們在國外日夜牽掛的祖國。那么回國吧?可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國內頂尖大學如北大復旦的同學一樣,可以大二大三一直做BCG的PTA (Part-timeAnalayst),而且面試居然都要遠程skype進行,劣勢就不言而喻了。(這些都是我了解的,一定不客觀全面的事實),希望沒有打擊到各位對這個行業(yè)充滿熱情的同學。因為真正的熱情,是由殘酷的現實澆鑄而成的。當然,成功的case也有挺多的。我美國最好的兩個朋友,從Berkeley和Bryn Mawr College出來之后,目前都在舊金山的頂級咨詢公司里。
那么如果這是你本科后的目標,你該如何努力呢?我能給出的最大的建議是,不單單有一個好的GPA,而是真正的參與到美國的教育中去,你在presentation,class iscussion,paper writing中鍛煉出來的skill set,和那種not only know what it is but why的critical an analytical thinking,都會是你在consulting成功的核心條件。而這些鍛煉的機會,可能是很多同齡人所沒有的。It is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beral arts eucation,so you shoul o nothing but hol it firmly at your han.
Big Four 美國or HKoffice
國內的四大確實是挺辛苦的,也有一點點坑爹(工作強度不低于投資銀行,但是很多方面的回報都差的太遠),但是在美國的四大其實還是非常的不錯的: ecent an respectable career track if you like numbers an accounting.
我周圍很多朋友都成功地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了,開始了職業(yè)生涯。我高中的好朋友目前正在Chicago的PwC,我弗吉尼亞的同學也順利搞定了實習。其實挺為他們高興的,畢竟在這種世界級公司里邊經受鍛煉,又是在美國的ifferent culture an working environment之下,如果能好好學習,向周圍所有的一切學習,幾年后,如果回到國內,一定會卓然于眾。很多國內本土的企業(yè)家或者創(chuàng)業(yè)公司,很多公司在3-5年后就會碰到在財務管理的規(guī)范和高效中的瓶頸,那個時候,有海外經歷豐富實戰(zhàn)經歷的CFO來會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衛(wèi)哲之前加盟阿里巴巴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榜樣。
科技公司,如Google,Intel,Oracle
因為我本身不是engineering或者computer science方向的,我只好從周圍朋友那邊道聽途說了。感覺如果是在美國讀工科的話,學校的檔次和名聲,比如中國人很重視的排名,差別很小。除了MIT,CIT,Stanfor,或加上其他幾個工程很棒的大學,他們的reputation會給學生一些優(yōu)勢以外,絕大多數的情況是,無論你畢業(yè)于什么學校,只要你能做人家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是“真命天子”了。It is purely result-riven。
工科絕對是美國最辛苦,最難熬的專業(yè)之一,每個學校都一樣。比如說,每個學生一學期都要上4門課,你很有可能這4門課除了正常的上課外,還會每門課額外有一個每周的實驗和非常復雜的實驗報告需要提交。所以其實你就是差不多8門課的工作量了。相信這樣你就理解為什么很多工科男經常神龍見首不見尾了吧,他們也不想的,可是他們的熱情和青春都和外賣的漢堡一起,留給實驗室了。
但是上天很多時候都是公平的。因為engineering的強度是最高的,所以他畢業(yè)后的就業(yè)也是最穩(wěn)定的,這兩年特別是計算機CS畢業(yè)的,待遇一般都是最頂級的。這很公平,不是嗎?
Gra School/Meical School/Law School
本科教育是打基礎的,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才是升華。很多同學和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也十分贊同。那么,我想說的是,如果你的目標是來美國讀研究生的話,本科美國教育的優(yōu)勢是巨大的,很多層面上來說甚至是無可比擬的。
首先是沒有了language barrier。四年College Life可以讓你的英文能力適應美國的學習而不需要靠狂做TPO rush TOEFL來證明。其次,eucation system是一樣的,人都傾向于信任自己熟悉的東西,所以美國研究生院的教授自然愿意在同等條件下,招收大學是在美國讀的學生。另外,以我朋友的經驗為例:她在WUSL讀的psychology,她從大一開始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美國大學有大量的research的機會,只要你想要,一般都能爭取到),做research并且之后每一個summer都做,跟隨不同的教授,研究的領域越來越深入,那么在她申請top school的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她的競爭力絕對不是GRE 1600可以比的。因為GRE 1600是不能直接換來一個未來的科學家的,但是一個從大一開始就對research充滿熱情的學生,至少具備這種潛質。
大學四年可以讓你真正了解你是否對某一個領域感興趣,是否愿意為這個領域甘心賭上一輩子的歲月和努力。U.S college tells us how to learn an why you shoul learn it. 這種真正的intellectual freeom會讓你明白你是否真的喜歡數學,還是只是喜歡數學背后美好的職業(yè)前景。如果是后者,我勸你三思而后行,因為真正的熱情是不能用“實用主義的價值”來代替的,而沒有真正的熱情,人類這個有著情感和理想的高級動物是無法在日復一日的,在汗水和挫折所鑄就的求知路上堅持到底的。
10年后,20年后
我們的未來又該在哪里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次馬拉松,大學四年以及之后幾年的工作就僅僅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個人成就的巔峰一般都需在10-20年之后,當我們從“三十而立”中越發(fā)成長,在“四十不惑”的中年讓知識,閱歷,人脈,甚至是運氣疊加在一起,鑄就我們一生的價值。過去的一年,為了人生發(fā)展方向的選擇,有幸向很多30-40歲的前輩們進行了學習,其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和他們所給的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80%以上的人,
都會在5年之內離開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100 小時的工作強度,會在你對這份工作的新鮮感逐步消失,并且高額bonus的marginal utility迅速下降的時候,成為你的噩夢。我在夏天特別忙的時候,也經歷一段類似的每天凌晨2點睡,8點開會,每周出差3個城市,平均每6小時blackberry就會有超過20封push-mail的生活。那種疲勞感和因為“缺乏睡眠”的痛苦,只有你自己體驗過才會明白。按照我Golman &KKR的學長的說法,we still have lifebutno lifestyle. 如此的精辟。
所以,除非你真的是喜歡,可以是喜歡所謂的“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或是喜歡這個光環(huán)和收入(人的虛榮心和對物質的追求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否則你一般都會選擇離開,去讀MBA,去咨詢公司,去世界五百強的財務部門,或者去其他金融公司。而真正喜歡的人,20%的比例已經不低了。
只有“適合+喜歡”,
才能在金融業(yè)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
再和一些目前仍然活躍在國內投行,券商,私募的前輩進行了交流之后,發(fā)現自己確實真的不太適合。因為金融精英的最大要求是1)對細節(jié)的苛求 和 2)不感情用事,甚至的冷血的做抉擇,而我兩點都不是很滿足。金融家和銀行家他們就好像business worl里的“捕食者”,對PPT上兩個圖形沒有對齊這樣的小錯誤也從不放過,而卻可以在股市大跌的時候的釣魚,第二天拋售“兄弟公司”的所有股票。一句話,如果你也是那個“效率優(yōu)先,不講人情世故的超級機器處理器”的話,金融適合你。
另外,還是要喜歡,也就是你可以從你所做的事情中找到self-worth,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不是來自于金錢的回報而是內心的聲音)。中國古來都有一句俗話:有名的人不一定有錢,有錢的人不能有名。低調的賺錢,我認為這用來形容金融業(yè)特別合適。大多數人最后都只記住了Morgan Stanley,而為它貢獻過青春的無數精英們,都被要求默默無聞,低調而終了。所以,如果這對你不是問題,你可以中一次次完成交易,一次次擊敗對手,以及在周圍同伴對你頭上光環(huán)的仰慕之情中找到自我價值,那么金融是屬于你的。
“但如果你想出人頭地,盡早回國。”
我一輩子都記得當我媽的一個朋友,在他硅谷bay area的家中,晚上12點手拿喝完的青島啤酒,和我說出上面這句話的神情。從那個40多歲的男人深邃的眼神中,我讀出的了“不甘”,但也讀出了“滿足”。“不甘”在于讀完了Berkeley的博士后定居美國而沒有回國闖蕩,“滿足”在于他給了她女兒一個溫馨的別墅,一個衣食無憂的成長環(huán)境。
是的,雖然在美國international找工作很難,但也不是不可能。而且美國物價合理,20萬美元可以買一別墅,沃爾瑪里的幾美元的東西,按照一個月4000-5000美元的收入來說,簡直就是白拿。但相比中國呢,房價綁架經濟,生活的難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如果美國就業(yè)上的瓶頸(文化語言 客觀制度),使得我們至始至終很難有主人翁的精神,畢竟這不是我們的土地。我在UBS實習的時候,就一直會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感覺我沒法“感同身受”,而在國內的這幾年里,哪怕有時候一天吃三頓盒飯,晚上睡在公司地板上,我依然感覺一切都很踏實。而且,從實用主義價值來判斷,套用我一個經濟學教授Golub的一句話,“全世界都瞄著中國這個迅速發(fā)展的 消費 者市場,美國人都想去,你們?yōu)槭裁床蝗ィ俊?,就是國內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尋找人生職業(yè)發(fā)展的
“Golen Track”
我推薦一本書“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Twenty”,?斯坦福大學 教授Tina Seeling的作品。其中句句精華,比如,what is the biggest avantage of Silicon Valley? “they love failures”。
其中,Tina提到了Golen Track.她認為,很多人生建議都是follow your heart,但這個其實是有瑕疵的。比如說,你最大的熱愛是打籃球,但是你身高注定只有4250px,你想成為一個職業(yè)球星的難度就打了。所以,除了passion,我們還需要skill sets: you love an goo at what you are oing. 比如你是一個science ner,愛好編程創(chuàng)造各種軟件,同時你又非常擅長物理,是卡耐基梅隆CS major,那么你就擁有了上述兩者了。但最后還有一點卻恰恰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就是市場需求,就是說你所熱愛的和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這個世界需要的。比方說,如果你很喜歡雕刻,也很擅長,但是這個世界對于雕刻藝術作品的需求是遠遠低于對于會計師或者律師的需求的。所以如果你執(zhí)著于雕刻的話,除非你成為整個中國最有名的雕刻藝術家,否則你的生活其實也挺艱難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20年內,盡可能的找到屬于自己的Golen Track。最好的情況是,你甚至不敢相信這個世界居然還有人愿意支付報酬來讓你做這個事情。而其中,我依然認為“興趣”是核心驅動力。借用2011年Seven Sister in China論壇上,一位媒體精英的忠告:“如果你所做的工作是你不喜歡的,你是沒有競爭力的,因為肯定有更多的同行,他們比你有熱情,所以會比你更有靈感,更加具有效率”。
用真誠和良心服務好每一位客戶!
做留學!做有態(tài)度的留學!
本文地址:http://v5tt.cn/liuxue/153150.html
轉載說明:文章《未來5年10年,留學生們將何去何從》由【留求藝】原創(chuàng)發(fā)布(部分轉載內容均有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告知),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
我真正關心的是我們每一個準備出去,將要出去,或者已經出去的留學黨們,在前行于這條荊棘漫布的求學之路時,是否真正意識到了我們正在付出什么,我們又在等待什么。...
想去英國留學的童靴們,一定要了解一下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跟緊時代的發(fā)展步伐來選擇專業(yè)會更有利于以后的就業(yè)!這份英國大學協(xié)會發(fā)布的《Jobs of the future》能幫助你選到更適合你的專業(yè)!? 技術(stem)大家可以把stem理解......
就業(yè)指導...
美國勞工經濟學家預測未來幾年可能會需要更多的大學畢業(yè)生,理由是未來急速發(fā)展的經濟將要求更高的認知和技術技能。這些預測不僅關注所需畢業(yè)生的數量,而且關注經濟最需要的研究領域。...
中美貿易戰(zhàn)終于打響了,在特朗普叫囂著要對中國部分產品抬高貿易稅的同時,也要限制留學生的簽證和工作機會。留學生應該何去何從?美帝留學的優(yōu)勢還在不在??...
在未來的市場中哪些行業(yè)的就業(yè)前景較好的專業(yè)有哪些...
未來5年澳洲職場最需要的職位...
根據澳洲政府去年公布未來5年的熱門職業(yè)顯示,以下5大產業(yè)的澳洲未來職位空缺需求比較大...
美國勞工經濟學家預測未來幾年可能會需要更多的大學畢業(yè)生,理由是未來急速發(fā)展的經濟將要求更高的認知和技術技能。這些預測不僅關注所需畢業(yè)生的數量,而且關注經濟最需要的研究領域。...
選擇專業(yè)除了根據個人的興趣與特長,未來的就業(yè)形勢也是同學們選擇專業(yè)的重要依據。根據澳洲政府去年公布未來5年的熱門職業(yè)顯示,以下5大產業(yè)的澳洲未來職位空缺需求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