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留學”說成一種情懷,難免有些浸著資本主義的銅臭味。
可是一打開朋友圈,不是有人在黎耀輝的酒吧打卡;就是有人在利物浦的洞穴酒吧里看到許巍的名字。
而你偏偏去了阿拉巴馬。
除了《阿甘正傳》,也許你再找不到一個有關于阿拉巴馬州的符號。
在網上搜了一下這個地方,詞條第二項“美國最窮三大州”。來了之后,更思考一個問題,佛羅里達州為何連一絲絲海灘都要從這個州搶走,剩下一片內陸。
初來乍到,你以為自己曾是那個每天維持精致化妝,拎著小包的亞洲女生,可是后來被美國學生的裝束刷新了三觀:紅配綠;大t恤配超短褲;沃爾瑪牌書包配 mk 高跟鞋;無論四季的靴子隨便搭。
記得剛到第一天,印象中沒有看見過一幢高樓(其實這里的高樓真的很少),第二天接通網絡電話,哭著問朋友:“美國怎么這么寂寞?”
對比起東、西部留學生所感嘆“萬家煙火”的落寞,這里有一種來自于南部鄉(xiāng)村的,叫做“沒有公共交通”和“唯一的 mall 是沃爾瑪”的寂寥。
在這個基督教小鎮(zhèn),星期天不賣酒(前段時間會議修改了政策,可以賣酒了);為抗議同性婚姻合法,鎮(zhèn)子甚至取消了在這里登記結婚;鎮(zhèn)上的餐廳一到中午,全都是白發(fā)蒼蒼的美國老大爺和老婆婆。
可是在南部待得越久,越能過的像個“南方人”。
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跟著美國家庭去教堂做禮拜,參加義工活動;點餐要加冰的甜茶;在習慣了有人順手為你開門之后,也會自然地習慣為別人留門。
你是一名以轉學的身份來到美國的留學生。國內專業(yè)是影視編劇,這邊是戲劇,語言自然成為硬傷。
一門 playwright 課,總會被老師留下來。老師帶著你一句話、一句話修改劇本和對話,再讓你回家繼續(xù)琢磨。
——“can you make sense?”
——“i you get it?”
語言無法通過刷語法題來學習。就像聲樂,樂理可學,但對于音階的敏感度只有靠耳朵判斷。
為了一個 10 分鐘的 project,重刷美劇,絞勁腦汁模仿 bitch 疊生的美國校園生活,卻在作業(yè)點評之后,被老師單獨約談。
這次談話的具體內容沒有聽全懂,也記不清了,你唯獨忘不了那句“be unique,be yourself”還縈繞在耳旁。這便是你在美國聽到的第一句暖心的話,也不禁由此感嘆這個移民國家對人文的鼓勵和關懷。
說來有些遺憾,華人學生由于教育背景,總是習慣性揣摩上級的含義,或是背負中庸的思想?!坝洗蟊娤埠谩笔且粭l捷徑,但每個個體都有存在的意義,好的或不堪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將它展現(xiàn)出來。
記得一次你和我聊天,聊起和美國同學外出拍短片的經歷,一個即將畢業(yè)打算從事電影行業(yè)的黑人小哥自嘲道,“我最他x想去洛杉磯,”
“可是他x的洛杉磯工作都飽和了,”

“美國人畢業(yè)他x都不去洛杉磯了?!?/h4>
其實也是通過與你的聊天我才知道,原來一些南方的美國學生也很傷神,既要和東、西部國人爭美國夢,還要和外國人搶工作機會。但大部分南方人還是保持著悠然自得,朝九晚五,死活不加班的生活狀態(tài)。
在南方鄉(xiāng)村,本土人既有濃厚的南方土地和歷史情懷,又對外界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義感。你告訴我,在老師得知你去新奧爾良的橡樹莊園的時候,竟激動得連續(xù)給你推薦關于南北戰(zhàn)爭的電影和南方之歌。
在夜晚路過某個偏遠小鎮(zhèn),麥當勞里鑲著一口金牙的老員工,好奇地一再肯定“你真的是中國人嗎?”“哇哦,真是我第一次見到真的中國人。”她羞澀地連蜂蜜都多給了你幾袋。
這就是南方,所謂共和黨的根據(jù)地。卻又因為兄弟會“嘲笑墨西哥”的小品和越南小哥車被貼羞辱話語,而自發(fā)游行為國際學生伸張正義。
每一個進入阿拉巴馬的高速口都立著一個牌,寫著“sweet home alabama”。我不敢保證有一天我的學生會習慣這種廣袤的寂寞感,但因為這個地方的人,你也許會覺得“so sweet!”
今天轉變畫風,玩了一把情懷,這全歸功于與學生那次深夜暢談。當然,既然是情歸阿拉巴馬州,自然少不了學校推薦,那下篇文章中將會帶大家來細數(shù)哪些優(yōu)質院校值得選擇。敬請期待,下期再見咯~拜拜?
【微語】他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未來的花朵,綻放著希望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