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去海外留學,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美國、英國等等國家 似乎就成了 大學教育的代名詞,從這背后,我讀出了一種對中國大學教育的無奈。當然,承認差距,才會進步,面對著大家心里的隱痛,我想談一談中國大學教育與西方大學教育差距之所在。
中國大學教育重名利,西方大學教育重精神
西方大學教育重視的是知識,或者說注重的是求知的精神。但是,中國大學教育看重的卻是求知的結(jié)果,或者說是知識的財富效應(yīng)。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中國現(xiàn)在規(guī)模驚人的大學城,動輒就數(shù)十多萬人,高聳宏大的教學樓,如雷貫耳的名教授,可是,在這金碧輝煌的環(huán)境里面我們是不是還缺少了什么? 西方的大學教育離不開一個尊重知識的社會環(huán)境,也離不開一個充滿著求知精神的大學環(huán)境。而沒有這些,我們的大學所能培養(yǎng)的只是一個個 “ 稱職的社會工具 ”,甚至有時候連稱職也令人失望,更何況要培育出一個個引領(lǐng)社會變革,引領(lǐng)時代潮流的真正的人才呢?
中國大學教育重理輕文,西方大學教育 ” 重文輕理 ”
“ 一個人關(guān)心什么,就決定了他未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奇怪的現(xiàn)象,在哈佛商學院,最受學生歡迎的課,不是商科,不是法律,而是一門《如何才能幸福》的普通課程。除此之外,哈佛的另一門《社會公正》也 “ 出乎意料 “ 地成了幸福課之外的學生的不二選擇。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耶魯大學,一門《哲學:死亡》的課程也受到了學生前所未有的歡迎。這些看起來 “ 毫無用處 ” 的課,為什么卻屢屢受到學生的歡迎,受到學校的熱捧?
一個人如果僅僅只關(guān)心自己的薪水,只關(guān)心自己的職位,那么這樣的人,你會愿意他或她成為我們社會的領(lǐng)袖嗎?或者往小一點說,你會愿意他或她來做你的領(lǐng)導(dǎo),管理一個企業(yè)或者一個組織嗎?我想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每一個人都更加愿意與一個能理解你自己,能理解自己所在的企業(yè)或者組織的人來打交道。
事實上,在西方大學教育里面,本科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通才教育,一種文理不分的教育。正應(yīng)了《大學》里的一句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民,在止于至善 ”。中西方在大學教育的根本理念上,看來并無二樣,而現(xiàn)在中國大學教育所出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對于大學教育過于短視,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不是作為國家的 “ 大腦 ”,慮及長遠,惠及子孫。
沒有 “ 愚蠢 ” 的學生,只有不思考的學生
在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集中著全國五分之一的高考狀元。在中國的大學教育里面,專業(yè)很重要,只有那些精英學生,他們才能進諸如所謂的管理,金融,計算機,醫(yī)學等等 “ 熱門專業(yè) ”,而成績一般的普通學生,只能被冠以 “ 學藝不精 ” 的稱呼,無奈地進入一般專業(yè)甚至所謂的 “ 冷門專業(yè) ”。
一個熱門專業(yè)真的如此重要嗎?我想從上一個問題,你已經(jīng)獲得部分的答案。現(xiàn)在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2007 年 4 月,美國排名前十的杜克大學商學院的作弊與抄襲事件震驚了全美,34 名亞洲學生因為考試作弊,作業(yè)抄襲被學校開除,盡管在學生提出強烈上訴以后,最終法院還是裁定了 9 名學生被開除,15 名學生停學一年,10 名學生重修的最后結(jié)論。
從這起事件,我們不難看出 西方大學教育對獨立思考的重視,而你作為商學院精英學生的身份卻無關(guān)重要。獨立思考的精神始終貫穿著整個西方教育的過程,從入學到畢業(yè),甚至到以后的工作。在入學的開始,每個學生就要開始思考什么是自己的興趣,什么是自己的潛能所在,而只有把自己的興趣與潛能結(jié)合起來,每個人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不問冷熱門專業(yè),不問畢業(yè)后自己工作的薪酬,而整個過程,就是不斷發(fā)揮自我潛能,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自我不斷收獲的過程。如果學生僅僅是考慮自己畢業(yè)后工作的薪酬,那么就算找到了熱門工作,但最后工作的發(fā)展也會因為自我潛能的限制或者對工作的厭惡而受到阻障。
實際上,人最難突破的是自己,如果沒有不斷地思考,專注于改變,和鍥而不舍的韌勁,人就永遠只能被自己所囚禁。
【微語】你踏上異國的土地,追求夢想的翅膀振翅欲飛,愿你的留學生活如詩如畫,收獲滿滿。
